简论初探构建生活化美术教学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14191 浏览:595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生活化的课程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要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依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互动、实践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注重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

一、生活化美术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实践性特点

生活化的美术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如在《家园》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请家长带孩子感知周围环境点滴变化,并把孩子的发现拍下来、写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有温暖的“家”、美丽的“公园”、热闹的“街道”、还有人来人往的“汽车站”……通过幼儿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的亲身体验,对社区多了一份熟悉,多了一些亲近感,从而产生关心与爱护社区的温馨情怀。一幅幅美丽的“家园”主题画,展示在了主题墙上。

2.开放性特点

开放地使用教材,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材走进生活。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把学习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注重各领域的综合,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让美术走进生活。开放教学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交流性特点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学生学美术离不开交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传统的教学注重于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整个课堂被教师垄断,生活化美术教学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要以美术学科内的领域为综合活动基地,根据学生和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地结合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也可以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生活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活动。

二、生活化美术教学模式的环节

借助生活感知解决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平台展示等方式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如在教《快乐的生日》一课时,老师宣布“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拿出买来的两块大蛋糕,为全班每位同学插上一根蜡烛,在点燃蜡烛的同时放生日快乐歌,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合作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美术课程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美术创作活动提倡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点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作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第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第

五、小组研讨的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3.科学评价,促进美术能力提升

作为美术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极其兴奋地把作品拿到你的面前,眉飞色舞地向你讲解他的创意。因此,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的,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评价时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失去这种力量。评价作品时要以表扬为主,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适当的评价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

4.设计活动重现生活

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陶冶情操,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课程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才可能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1]GHB049)“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周可馨: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赵吉平: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