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生命——有效性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4277 浏览:1083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本文从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本源性作用、教师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倡导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推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期望还语文以美丽和本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生命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种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精彩纷呈并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下面我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几点看法:

一、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本源性作用: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开发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本身。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挖掘有效信息,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不求甚解、牵强附会,就很难做到以教材为依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谈不上高效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情感体验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本身,也就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了。
深入钻研是理解文本的最佳途径,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我执教语文的几年里,我总是喜欢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文章,找出重要的词语和段落。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工具书,或仔细琢磨体会,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发现一些较灵活、难以把握的语句,及时做上批注,引起足够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做到物尽其用。

二、教师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应是引导、应该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应改变以往威严的师者的形象,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见解,树立教师的权威绝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需要,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当前教学的主流也决定着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让那三尺讲台变成学生的广阔舞台。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测评去禁锢学生、压抑学生。做到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课堂氛围和谐、、轻松、愉悦。学习是一种由外化到内化提升的过程,只有彻底解放学生,才能使这种内化过程更加自然。
第二,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下铺垫。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老师的被动的“要我学”为自己主动的“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有质的提升,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强。

三、激发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的导火索,激发兴趣,设置悬念,这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我觉得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与教师讲课风格、教学过程的单一、枯燥乏味甚至是雷同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都有点特色,有点新的东西、新的内涵——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只有身心愉悦,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呈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给人温馨的感觉、恬静的享受,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和痴迷。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四、倡导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是教育事业的基本需求,学会合作存在于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了自己比较、鉴别,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学以思为贵”,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只有将学和思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引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导、多反问,不要越俎代庖,替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想法设法引导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敢于质疑、敢于对老师的答案提出不同看法。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应该善于提出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都是表面现象,因此往往似懂非懂。更多的学生则是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他们自己从不自己思考、鉴别。只有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缺陷,学习人家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己会学、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极端完美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但这不足以成为我们停滞的理由,我们应该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踏踏实实地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语文以美丽、还语文以本真。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2.钟启泉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3.曾琦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