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独立院校大规模教育对策及措施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3738 浏览:107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借鉴制造业大规模生产模式,首次提出“大规模教育”的概念。模块化设计是大规模教育的基础,延迟技术是大规模教育的关键。实施这一理念,要更新观念,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增强组织敏捷性,构建新的评价指标等。
关键词:大规模教育;模块化设计;延迟技术
“大规模”一词首见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该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大规模作为一种现代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面向多元化、细分的市场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在大规模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它代表通过高度的过程敏捷性、柔性和集成性向每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范围经济。因此,从根本上讲,大规模实际上就是以大规模生产的效率提供满足个别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很好地解决个性化与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面临着与产业部门同样的市场环境和矛盾。因此借鉴产业的成功经验,适时引入大规模模式是可行的。笔者试图借鉴大规模的思想,给大规模教育下一个定义:大规模教育是一种集学校、教师、学生、客户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标准技术、模块技术和敏捷人才培养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提供化的毕业生和服务的教育方式。

一、独立院校大规模教育实施策略

1.模块化设计是大规模教育的基础

所谓模块化是在全面分析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零部件等的标准化,将大规模产品分解成若干个标准模块,并由这些标准模块组成产品的过程。很明显,大量的低成本的模块是组装成个性化的产品的基础,是大规模的基础。具体到高等教育,如何理解“学生”这个产品呢?从实物形态看,学生是不能通过模块化“组装”完成的,但学生身体内的知识、能力、素养是可以通过模块化来“组装”的。用人单位雇用的正是以躯体为载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我们知道,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是课程,因此课程模块化是教育模块化的重要方面。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成果。如覃燕红将物流课程分成四大模块:通识类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和教学实践课程模块。郑确辉把商科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一是通识类基础课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商学基础、工具课基础三类。二是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部分。三是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包括工种技能训练课、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及综合实践课。四是选修课模块,包括专业性选修课和扩展性选修课两大部分。这四个模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高校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陈国平把其所在学校机电系的课程分成七个模块,前六个都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第七个是专业方向课模块,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个专业方向课模块,加上选修课模块就构成了所有课程。只要修完某专业所需的模块课程,就可以拿到书。这种模块结构拓宽了专业知识,解决了专业设置过宽或过窄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模块化教学实践大多出于厘清学科内在逻辑、减少知识重复、简化教学管理的初衷,其行动的出发点是内部驱动的,没有很好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模块化教学实践应该在大规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拉动力,结合现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和规划。

2.延迟技术是大规模教育的关键

延迟技术是将供应链上的化(顾客化)活动推迟至接到订单时才开始生产的一种策略。其实质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推迟化活动,使产品和服务与顾客需求实现无缝衔接,以提高企业的柔性和顾客价值。如惠普打印机就采用了这种策略:将打印机的基本零部件生产出来之后,并不是急于完成如装配、包装等最后几道工序,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完成最后的工作,包括配上合适的电源、当地语言的使用说明书、相关的软件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产品的客户化。采用延迟生产技术,再配合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就能够做到制造系统对客户化的产品要求的快速响应。
就高等教育而言,“延迟点”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制造业可以将所有的标准件、通用件都先生产出来等客户的指令再组装,而教育则不能将所有的课程模块都输送到每一个学生载体内,这不仅有违模块化的初衷,也大大加重了师生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的负担,是不可行的。我们倾向于把大一、大二的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定位为“带标准接口的大件”,分大班学习,且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把大三的专业课群定位为“标准件”,这些课群按照宽专业方向设置,分小班学习;把大四的专业细分课群定位为“带标准接口的配件”,这些课群按照行业和企业细分设置,分小组学习。这种做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将学生最终的专业定向时间尽量推迟。专业定向的时间越迟, 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就越准确。国内其他学者提出的观点也值得借鉴。如叶飞帆提出了平台加模块的培养模式,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让学生的专业口径逐年从宽到专,四年的学习,第一年为大平台,第二年应将大平台分成几个小平台,第三年进入专业模块,第四年则分成更小的专业方向模块。覃燕红提出大一通识课学习,大二专业基础课学习,大三开始分流,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大四进行对选修课的学习并要求企业到校授课。综上,学者们倾向将“延迟点”设在第四年,尽量与客户的需求接轨。

二、大规模教育实施措施

1.认清当前形势,更新教育观念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招生和就业形势,独立院校要有清醒认识,要坚决摒弃落后的不合时宜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牢固树立“营销观念”。首先要明白我们的顾客是谁,其次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现在,一部分独立院校不知道自己的顾客是谁,不知道自己的毕业生进了哪些企业、什么样的企业。就算知道,多数高校和企业也很少往来,在大学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过程中鲜于倾听企业的声音,只是一味地批量化培养人才。这样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界是不可想象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产业界千方百计地倾听、研究、满足、引领顾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长期、完整甚至终身的产品服务,没有一个企业能像大学这样长期忽视自己的顾客而能在市场上得以生存。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产定销”式的院校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手握大量人才订单的独立院校将走得更远。所以,有远见的高校应该从现在开始着手研究客户的需求,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模式。大规模教育正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模式,它充分诠释了客户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因此独立院校应该树立大规模教育理念,积极推进大规模教育模式,这既是客户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准确获知客户信息

具备了客户中心理念,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获取客户信息,因为获知客户需求信息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条件。大规模教育是要提供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因而准确获取顾客需求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因其方便、快捷、廉价成为大规模教育的必备要件,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独立院校应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既是本校毕业生的一条营销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内部教学运营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客户“”学生,高校的商务网站应是一个内外结合、产销协调、信息交互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顾客便捷进入学校“人才款式”数据库,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款式”(外貌、气质、性格、知识、技能、能力等),再输入客户岗位类型、数量、职责及规范,样板数据库在模块化设计技术理念的支持下,快速将顾客信息转化成对应的“人才样板”,最后上述信息流转入教学“流水线”中,大规模教育的过程即告完成。

3.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的柔性和敏捷性

高校组织结构是指高校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组织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固定管理流程和资源分配。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的功能,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只有组织的结构合理,组织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合理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对大规模教育模式的发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独立院校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模仿母体院校的科层化组织结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阻断了分散化的个人知识在大学组织内部的传递,阻碍了知识共享和创造。
优化组织结构,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的中间管理层级尽量减少,以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二是变直线职能制为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即学校实行宏观管理,学院变成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种结构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权力重心下移,赋予学院教学运营的决策权。三是大量成立矩阵式学术组织。矩阵式学术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矩阵式学术组织是由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有利于弱化系部的管理权力,打破高校内部组织边界,建立内部跨学科、专业的交流体制。四是重新调整学科和专业的定位。把学科作为实体性的基层学术组织,各个学科为本学科教学提供各自学术领域的课程,把专业看作课程的组合,以虚拟组织的方式在学院平台上运作。这种专业构建模式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并低成本地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作出响应。每当社会产生对某个专业人才的需求时,大学就可以把相关学科的课程根据需要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专业。

4.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保障大规模教育健康发展

在传统大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质量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标准的最大缺陷是内向性,即办学标准、教学标准、科研标准、学校管理标准等都是系统内部制定的,且评价主体也是系统内部的。而大规模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客户满意原则,客户的满意就是最高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大大增加客户评价内容和权重,尽快把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的评价意见纳入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中。为了增加外部客户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高校要做好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分类标准建设,要研究各类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做好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另外,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评价应该由社会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
参考文献:
但斌.大规模打造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覃燕红.浅析基于模块化和延迟思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郑确辉.面向未来的商科人才培养[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2).
[4]严桂花.高等学校职能内涵及其关系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陈国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化和跨专业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6]叶飞帆.现造业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3,(4).
[7]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科学发展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8]叶飞帆.敏捷高等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责编:一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