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穿梭穿梭于课堂空间观念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3477 浏览:91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观察、比较、运用的过程,进而培养空间观念。本文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课》为例,阐述了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图形表象;在观察、想象中,形成空间观念;在对比发现中,培养空间观念;在实际运用中,促进空间观念发展;在趣味活动中,有效增强空间观念的创造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动手操作;图形表象;趣味数学
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九字真言,完美的阐述了空间观念的存在与广泛性。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因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发明创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就是教学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
我校优秀教师揭正华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课》就是以动手操作贯彻整节课堂,那是一节“蕴知识于游戏、含趣味于课堂”的好课,我两次分别以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参与了研讨,感触良多。曾经拜读过华应龙老师的文章《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3],文中华老师和多位专家用篇幅颇多的文字阐明:课堂的精彩之处在于弄清“教”与“学”二字。今天我就以揭老师的课为例,谈谈如何让空间观念穿梭在教与学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是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思想。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其次要把握教材,清楚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安排,并站在一个高度去解读教材,灵活运用;最后就是要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进而产生学习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课》上,揭老师的有条不紊、徐徐道来,不仅让学生玩得痛快,也学得容易,扎实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种看似“落地无声”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掷地有声”,值得我们借鉴。

一、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图形表象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
以活动一“做一做”为例: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塑料小棒、接头,组装一个正方体框架和2个不同的长方体框架。
上课伊始就有得玩,学生当然不亦乐乎。你拼一个,我组装一个,不一会,三个框架图形就出来了。这种拼接的过程,就让学生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不过,本活动目的还不止于此。课上,揭老师拿起一个小组的作品问:“这些作品合格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合格。他又说:“你们对照题目要求,再想想。”这时,开始有学生醒悟,发现揭老师手中的两个长方体框架其实是一样的,左右两面都是正方形,所以不符合题意。
此时,揭老师借此机会,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很好的巩固了知识点,并让学生重新组装那三个框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对知识思考的时间越多,便越能对其产生认同感。虽然只是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但是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活动,就能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巩固知识点,并在活动中充分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了解图形表象。

二、在观察、想象中,形成空间观念

有了初次的感知,就要加以观察比较,找出物体特征,形成图像,建构空间观念。
对此,揭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请把这个立体图形(左边图形)切一刀后拼成一个长方体,你能发现几种不同的拼法?
对于本次操作,大都数孩子只能想到两种方法(右边图形):一是沿着底面宽的中心线垂直切;二是沿着平行于长的中线切。
揭老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领着他们去思考:这两种方法分别与立体图形的什么有关。前辈们常说,好的激励方式,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揭老师的话,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了各种猜测,最终,话锋转到了图形的长、宽、高,于是自然找出了第三种方法,即沿着斜边的中点垂直切。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了操作,并使学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空间观念。

三、在对比发现中,培养空间观念

三维图形和二位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为了扩宽学生的思维,巩固刚形成的空间知识,揭老师安排“切一切”的活动:把一个正方体木块切上一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平面图形?你能发现哪几种切法?
在小组合作下,学生都欣喜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在一一演示过答案后,揭老师微笑着问:还有不同的答案吗?
学生被难住了,无法想象出还有其他答案。不过,揭老师的图像演示法,告诉了学生还能切出五边形、六边形。
这时,揭老师追问,还能切出其他答案吗?学生高兴大喊:能,能切出七边形、八边形……
“没有了!最多只能切出六边形!”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啊!上当了!”
是的,巧妙的活动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图形的奥秘,还能在活动中巩固图形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培养空间观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

四、在实际运用中,促进空间观念发展

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巩固、扩展和延伸,在实际问题中训练空间观念,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给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
活动“想一想”要求:在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木块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棱长是几厘米?在剩下的材料中截取最大的正方体,棱长会是几厘米?照这样做,第三次截取的正方体棱长是几厘米?
最终,本题在三维图的演示下得以解决。这样的习题设计,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计算,还必须辅以充分的想象,只有做到数形结合,才能找到完美答案。这是一种挑战,而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知识成为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载体,培养学生解决有关物体与图形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空间观念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

五、在趣味活动中,有效增强空间观念

在多数情况下,形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来都是相互联系的,离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注意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形象的问题抽象化。
所以,揭老师设计了“动一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数字:1和6相对,2和5相对,3和4相对。现在数字1朝上,前面是3,右面是5,分别滚动这个正方体:第一次,先向前滚动103次,再向右滚动1次,数字记朝上?第二次,先向前滚动73次,再向右滚动2次,数字记朝上?
这样的活动,不需要进行笔头上的计算,而是抽象思考,进而发现答案的巧妙之处。不仅让学生再次感受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巩固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强了空间观念,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实践操作、感知体验、抽象思考、充分想象等途径,结合多媒体教学,联系实际应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钱守旺.《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爱华.《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