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浅谈中学生网络心理负面影响及对策理工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7655 浏览:248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网络使人们在充分享受诸多方便与快捷、乐趣和营养的同时,由于法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加之目前互联网系统源头很多,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心理障碍;对策
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

1.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包括广义的心理障碍和狭义的心理障碍,广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mental abnormality)。狭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各种表现中的一种类型,也称之为心理失常。本文所指心理障碍是广义的心理障碍。

1.1 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其典型症状是: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 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有许多学生,上网仅仅是为了打发周末闲暇的时光。随着在网上呆的时间越来越长,“攻击技术”、“图片”、“网上聊天” 等逐渐让其痴迷不己,于是便不分昼夜和网友聊天,下载各种攻击软件和“有趣图片”,以致无法自拔,成绩下降,身体也不行了。上网咨询心理专家得知这就是“网络综合症患者”。类似的现象在其它地区也有过报道。心理卫生专家呼吁网民一定要注意上网心理卫生,同时也提醒家人和老师注意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1.2 人际关系障碍

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 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由于个体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而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毕业。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 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正如一个老师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者。”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 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3 人格障碍

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由于学生网民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学生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攻击性言行特点,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 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由于虚拟社区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 网名”,学生网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 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一位 l7 岁的男学生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公开承认自己曾经用18岁女孩的身份在虚拟社区生活了近3年时间,结识了很多网友。最后他还不无遗憾地说,可惜以后不能再用这个网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张三时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 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1.4 安全焦虑

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学生以为呆在门户紧闭的自家卧室里,坐在心爱的电脑前是最安全不过的了。这里既不可能被人发现, 也不可能被人偷窥, 更不可能受到侵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放弃了起码的戒备心,给网络犯罪以可乘之机。事实上,这个貌似安全的地方却隐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仅电子邮件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 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最近美国发生的一个网络偷窥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二十岁的美国女孩艾密在网上被偷窥达数年之久,犯罪者甚至以她的名字建立了网站, 还在网站上发表了关于艾密之死的故事。但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直至最后罪犯朝艾密的轿车撞去, 并且朝艾密的头部连开数。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还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利用网络交际去物色和接近目标,继而实施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犯罪。另外,这种虚假的安全感也使得网络犯罪更加猖獗。一些网络罪犯或违规者出于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疯狂实施其犯罪阴谋。
随着网络犯罪案例的增多,安全焦虑又成为笼罩在网民头上挥之不去的一片阴影。人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所光顾,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偷窥,担心电子邮件背后的病毒,担心从网上走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层出不穷而又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和其它犯罪 -CIH病毒、HAPPY 病毒、梅梨沙病毒、宏病毒、千年虫、爱虫、黑手党小子和最近的冲击波等等搞得人们应接不暇、身心疲惫,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更有很多家长为子女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成长感到担忧。

2.应对策略

互联网的使用与发展是一种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青少年都将成为互联网用户,它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抢占至高点,探索新思路,才能打好主动仗,促进新发展。

2.1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习俗的人,都能自由穿梭。他们自由地吸取信息,制造信息和传递信息,导致信息无法控制和过滤。面对充满诱惑力的网络世界,面对虚假、过剩的信息,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会辨别是非,锻炼自我、增强主体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解决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从而坦然地面对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提高信息辨别和运用能力。

2.2 加强道德教育和性教育力度。

网络正在飞速的发展和影响中学生的发展,但我们的道德教育并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因此,中学教育应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在传统的德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学生行为规范中增添网络行为规范。要通过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虚拟社会中也应当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强有力的性教育,应当让中学生完整地了解自己身心构造,从而减少中学生对自己生理发展的神秘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和消除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同时也包括在互联网上建立思想教育网站和性教育网站,并让其成为思想教育和性教育的重要阵地,以此来增强对中学生的力度,也成为现实思想教育和性教育的有益补充。

2.3 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的特点。一个眼神、一个漫不经心的暗示,都会使他们平静的内心掀起涟漪。取得了一次好的成绩,他们有可能欣喜,甚至目空一切。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他们又有可能变得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从而产生心理的闭锁性,转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造成孤独源于: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抑郁等网络心理障碍。因此,创设一个场所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情、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愉快、轻松地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就能够减轻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而针对中学生已经产生的各种网络心理障碍,则应当采用专门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其网络心理障碍进行调适和治疗,由此可见,在中学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引导中学生合理上网和防治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4 对中学生进行安全上网的教育,消除中学生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

避免“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方式绝不是简单的禁止,那样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不能发挥互联网作为传阅交流信息工具的作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正确的措施不仅不是简单的禁止,而应该是进一步的推动。因为掌握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其消除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应用工具的实质,“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家长和教师要引导、教育中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中学生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要引导中学生学会区分网络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把上网当作逃避问题的工具。

2.5 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教师应通过班会、网络沙龙等活动形式,在班级介绍丰富积极健康、适合中学生的互联网内容,并在学生中展开中学生上网产生问题的讨论,例如如何认识网恋,如何对待网络上一些“黄”“黑”的东西,如何控制个人上网时间,如何处理上网与学习矛盾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一种班级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风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从而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
参考资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徐胜三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显亮 ,
[3]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刘红
[4]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 金锋 , 赵秀文
收稿日期:2013-07-2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