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为科学延伸,让“阅读”变为“悦读”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9458 浏览:351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布置书目、学生阅读名著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读本,从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方法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自由有深度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品性人格。
关键词:语文读本;名著导读;科学延伸;激发兴趣;阅读感悟
丰富阅读,一向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语文修行的好方法。2012年和201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的作文题“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书里有个我”,正提醒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再照本宣科,而要让“读书”这个永恒的话题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让书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那些优美的文字,走进经典文学的魅力时空,把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一、选择合适的书目,让孩子主动参与

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考试要求来推荐书目的。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若强迫他们非要读某本书,还要写体会,很可能会打消一些学生的积极性,破坏他们的读书兴趣。就好像烧菜为了味道鲜美而拼命地放味精,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菜苦得难以下咽。可见问题并不是学生不爱读书,而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书籍,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水平。
余秋雨先生在青歌赛做评委时说了一段关于读书的感言:“今天可供人们阅读的信息资料太多了,伴随着许多优秀读物,还有大量的文化垃圾,而我们的生命和大脑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注意选择,那么我们受到的损失可能是双重的。”因为阅读了文化垃圾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阅读经典的时间和存放经典文化的空间。这也给我们带来一定启示:孩子们的阅读需要我们的引导和甄选。
我认为课外读本不应局限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文学名著,只要是能带给学生心灵启迪,拓展学生视野思维的书籍都可以作为选择范畴。比如,《思维的革命》就给孩子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苏菲的世界》又把哲学思辨的启迪带给青少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每期都有让人特别感动的专题介绍,在此,孩子们不仅可感受文学,更可通过书籍找到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科学、艺术、地理、文学等,选择范围广了,学生阅读面就开阔了,孩子的人格和品性在阅读中会更完善。

二、激发兴趣,寻找推荐延伸学生阅读的契机,变阅读为“悦读”

仅找到合适的读本是不够的,教师还应紧紧跟随学生阅读的步伐,适时地作出引导,推动孩子体会阅读的愉悦。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就“如何科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变成悦读”这一问题,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同行前辈的指正。

1.以课本为依托,拓展阅读范围

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在教课文时,适当地介绍作者以及他的佳作,则不失为“趁热打铁”的好办法。这种渗透在平日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延伸正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
例如:学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时,不妨读读他的《荷花淀》,品味一下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学习余秋雨的《信客》,可推荐他的《苏东坡突围》。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把读后感写进平时练笔里,我时常能发现今天介绍某本书,下次有同学就在练笔中提到读该书后的感受。此接彼连,班级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再深入一步,同类或相关的文章也可推荐给学生,例如:在讲《蜡烛》时,把同样描述二战故事的文章《生死攸关的烛光》《勇气》等介绍给他们;在教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将该书其余的篇章和他的短篇小说《神鞭》一并介绍,学生非常喜爱。当然,仅靠口头推荐是不够的,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在课堂上读一两篇这样的文章或片段;也可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由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或谈谈读后的感受;还可以“开发”名著名篇背后的小典故,如施耐庵如何写“武松打虎”的故事等。
我们还可借助名人效应,推荐名家名篇。比如:教初一时,为介绍先抑后扬的手法,我在阅读课上给学生朗读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藤叶》,并介绍了他的创作成就,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后来又读了《麦琪的礼物》,在班级里掀起了一股阅读欧·亨利小说的热潮,有的同学还购买了他的小说集来读。
我还利用热播的电视节目来激发学生,比如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就成为推荐学生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好时机,保尔的英雄形象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优秀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非常棒,我在教课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就播放了法国大革命中关于伏尔泰的一段介绍,并且把二者比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名人传记类的阅读兴趣;我趁机又推荐了他们曾接触过的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学生认真阅读之后,写下了他们的阅读感受,在那些文字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伟大作家茨威格在半个多世纪前,那颗炽热跳动着的心。
这样,学生由学习课文入手,到了解作者,进而阅读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作品,无形中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也浓厚了。

2.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阅读

对于大部头的经典,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名著怎么经典,要去读,学生不一定买账。这时,我们不妨选择某一段讲给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的确是值得读的好书。
如,面对《名人传》这本让学生有些畏惧的名著,我尝试着先不介绍书,而是给他们播放了一段好莱坞传记电影《贝多芬传》中的一个结尾,影片回顾了贝多芬的一生,极富想象力,学生很感兴趣。我又结合学过的《音乐巨人贝多芬》,问为什么罗曼·罗兰称他为巨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接着我又在课上读了朱增泉先生写的散文《去托尔斯泰庄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托尔斯泰生前的住所和他的故事,让学生思考罗曼·罗兰笔下的托尔斯泰有什么不同。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比较轻松地读完了《名人传》,而且也开始独立去发现去解读书中的思想。
推荐《水浒传》时,因为是文言版,不少学生从心里有抗拒。于是我从课文《智取生辰纲》入手,让大家围绕“智取”和“智押”展开辩论,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我趁机推荐他们去读《水浒传》的其他篇章,了解其他英雄的故事,这样名著很轻松读完了。讲《杨修之死》的最后两段关于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时,我鼓励学生读读《三国演义》里“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章节,让他们体会描写语言的传神精妙,不少男生读完之后大呼过瘾。学习《陈涉世家》可介绍《史记》,并从《史记·刺客列传》入手,这些故事学生可能会比较感兴趣,我给学生朗读了张承志先生的《清洁的精神》,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半年下来,有的同学已经把《史记》读完了。
可见,有了兴趣作支撑点,孩子的阅读就不会感到艰难。

3.留意身边书报,佳作缘于平淡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在平日的报纸、杂志上常常会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它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由于沉淀了生活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中的精华,也是妙手偶得的佳作。”我们平时要留意身边可读之书,选出好文章并介绍给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文章的来源,久而久之,一些细心的学生就会留意身边的读物。
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空间,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时他们涉猎的范围很广。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我尝试着将语文课开头的前3分钟单独划出,作为“好书我来推荐”的时间,实行读书每日一荐,按学号,每天由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读过或正在读的一本书或一篇美文。所荐书不限,但美文则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书报刊物中选择,学生对此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交流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欣赏水平,也培养了留心生活细节的好习惯。
此外,还可采用多种方式调动积极性,如,举办读书主题交流会(如“走近鲁迅”),聚焦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改编剧本进行表演等,这样可较为系统地了解作家,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活动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强,兴趣自然提高了,在游乐中阅读也得到了延伸。 渐渐地,读书已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听到他们在为某本书中的内容争论不休时,心里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读书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入学时做起,三年如一,养成习惯,才能有所成效。最后引用学生的随笔《2011,我的书香漫顾》中的一段话做结吧。
“每周一中午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飞奔向图书馆,借《尼罗河上的辉煌——拉美西斯传》《希腊神话全集》等等又厚又重,纸页都已泛黄的书。我总是喜欢抄些婉妙的词句,喜欢日本的俳句,喜欢《源氏物语》,喜欢纳兰性德的词。……雪白无暇的纸张上,一行行黑色的娟秀字迹在游走,竖体的格式更富于一种韵律美。那些熟悉的字迹在白纸上简直要飞扬起来了,飞扬的已深深被文字陶醉的心。”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8.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