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职“寓研于实践”,培育高职教师科研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27513 浏览:1224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基础差、角色理解模糊、科研与社会实践脱节、科研功利性强、缺乏“问题”意识等发展瓶颈。高职教师科学研究的问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寓研于教学实践、寓研于企业顶岗实践”是培育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科研价值观;“教师科研工作室”;“工程师工作站”
1009-4156(2013)09-090-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的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意见,是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的“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意见的丰富和发展。当前,大家大都把目光集中到培养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上,而忽略了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殊不知,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就像鸟儿的两翼、人类的双腿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鸟儿将不能飞翔,人类将不能行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着科研基础差、底子薄,角色理解模糊,科研方法不对路,科研与社会实践脱节,科研功利性强,缺乏“问题”意识等发展瓶颈。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培养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就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内涵

教师科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胜任科学研究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及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结构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有在教学实践和企业顶岗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有把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进行的能力,以及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服务能力。此外,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又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应该包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问题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

一、共同构成了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寓研于教学实践、寓研于企业顶岗实践”。培育高职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决定了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实践和企业顶岗实践,它们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源头”和“活水”,也是检验科研成果有无价值以及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高职教师科学研究应定位于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应是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离开了实践,高职教师的科学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寓研于教学实践、寓研于企业顶岗实践”应是培育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就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能够发现问题是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核心能力。
培养高职教师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是要求教师多反思教学实践案例和企业顶岗实践案例,记录遇到的困难,反思实践中的得失,这些困难和得失就是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要求教师多思考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瓶颈,并探索破瓶颈的方法和途径,无形之中就提升了高职教师发现问题的科研能力。

(二)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教师问题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高职教师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要实行“研中做、做中研”的模式,即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开展研究。
一是学校可以建立以教师姓名命名的“教师科研工作室”,作为研究平台的工作室以校内有一定科研管理经验、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为领军人物,并吸纳其他教师参与,以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研究方向,在集体攻关中培养、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二是学校要建立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机制,在知名企业建立教师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在企业担任一定的实职,确确实实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作表面文章,使教师的顶岗实践落在实处;三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以企业能工巧匠和工程师为主、以本校教师为辅的“工程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进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技术创新等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借此帮助高职教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

“科研不能老是从资料到资料进行推演,也不能在实验室忙活虚幻封闭的理论,一定要为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唯有这样,科研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的科学研究只有立足社会、扎根企业,才能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接地气”。也只有这样,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服务社会中“茁壮成长”,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方面,学校把校办产业、校企合作单位等作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行业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咨询,把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的生产力,以此提升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下乡服务、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等方式,让教师的科研成果贴近实践、贴近生活,在服务社会中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加强信仰教育,培育高职教师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信仰教育促进高职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唤醒高职教师投身科学研究、献身科技开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桃李不言,下白成蹊”。首先,学院领导要带头搞科研,要全力抓科研,在全院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引领教师投身科研,在实践中开展科研,引导教师以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为职责,克服高职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不应当以学术研究作为升官发财、职称晋升的阶梯;其次,在教师中间积极宣传“用生命托起航母的罗阳”、“工作到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认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模范人物,开展信仰教育。高职教师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献身,但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产生感动,产生共鸣,增强高职教师服务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养成服务社会的良好品格,增强服务理念;再次,实行原则性、灵活性和人性化“三结合”的科学管理理念。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大多承受着房子、婚姻的压力,中老年教师也面临着孩子、老人等家庭的困惑。因此,多从物质上关心他们,从精神上鼓励他们,提高其幸福指数。只有让他们“安居”,才能使他们“乐业”,使他们在开展科学研究中真正用心、人心,充满责任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