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选修创造性使用高中化学选修教材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9048 浏览:834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以《未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探究》的教学为例,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问题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评析,探讨高中化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学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修模块教学;课例;评析;未知有机物结构性质探究
1009-010X(2013)09-0019-02
在一次全市高二化学新课程研讨活动中,观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未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一课的教学。授课教师从课标要求出发,以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以确定未知有机物(乳酸)的结构、性质为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将知识建构与探究过程融为一体,在凸显化学科学方法应用的同时,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和相应问题构成:

一、整合教材,提升选修课程功能

本节课教学设计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能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创造性整合教材,选取了应用价值深远的“乳酸”作为专题学习羧酸的内容,较人教版教材重复乙酸的学习具有开创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 酯》一节教材内容和必修2中《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进行比较,选修部分增加了三点:一是羧酸的分类;二是乙酸与苯酚酸性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认识酯化反应的机理。相比而言,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专题4第三单元 《醛 羧酸》在内容上突出的是酯化反应在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且作为教学资源给出的学习内容还涉及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乳酸PLA。考虑后续有机物转化的学习,苏教版展现酯化反应的应用更有优势。结合学情我们发现,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乙酸,加上必修2和选修5前两章的学习,已烂熟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若再度以乙酸为课题设计探究教学,那肯定是假探究,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厌学,不会实现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权衡以上诸多因素,选取乳酸为未知有机物进行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确保了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经历研究未知有机物方法步骤的同时,加深对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的官能团性质的理解,也能在乳酸发生缩聚反应性质应用时,从容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较好实现必修到选修在知识和方法上的螺旋上升,也为学习有机合成做好准备。

二、凸显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

本课以研究有机物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经历了五个环节。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按照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即应用定量分析及质谱图确定分子式——应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可能结构——实验探究,确定结构式——利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习有机物。这样以未知物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然地遵循化学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以科学家的姿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模块学习目标,也为后继学习有机合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了教材编者在选修5开篇《认识有机化合物》阐明的旨意,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不空洞说教。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这一设计主旨:

三、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科教学中较难达成的课程目标。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正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这得益于本课伊始的情境创设,即选取2010年上海世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的T恤可降解的视频资料,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中提炼了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合成类似这样的环保材料呢?怎么合成?”显然,能有这样强烈的愿望,达成“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目标,围绕这一情感需求,全课的学习活动逐步展开,直至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借助网络学习聚乳酸的性质用途,结合第二个视频资料“我国聚乳酸材料应用”,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容地升华为运用所学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四、驱动性的问题设计是推动探究教学的灵魂

本课从实验式、分子式的确定到结构式的确定,从化学性质的验证到用途的网上查询,各环节都是按照探究教学必经的步骤展开的,探究的形式包括了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从参与时间、参与人数两个指标来考量,参与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课堂伊始,教师结合视频资料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上海世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直指未知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究定下了方法引领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以学生的回答为抓手,穷追不舍,敏锐地针对核心问题补充后续问题,让学生通过回想反思自己先前的作答,去伪存真、缩小研究范围。从而接近未知物的确切结构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刚才大家已确定了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3H6O3,那么根据价键规则,会有多少种结构呢?
学生:(展示18种可能的结构简式)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怎样入手进行确定?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红外光谱及信息1: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有C-H键、C-O键、O-H键、C=O键、C-C键。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不存在环状结构,排除环状结构。
教师:可能结构仍然很多,如何进一步筛选?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信息2: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且吸收峰面积比1:1:1:3
学生:只有四种氢原子,必须有-CH3和-OH
教师:请大家筛选符合提示信息的可能结构,并工整地写在学案上。
学生:展示可能结构CH3CH(OH)COOH、HCOOCH(OH)CH

3、CH3OCH(OH)CHO

教师:有机物A到底是哪一种?
学生:需要实验验证。
教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从酯基的性质入手可以验证是否是HCOOCH(OH)CH3。
教师:一定要从酯基入手设计实验吗?请大家从寻找官能团差异入手,利用性质进行验证。
学生:醛基,可以把三种可能结构分为两组,若有机物有醛基,A就是HCOOCH(OH)CH3、CH3OCH(OH)CHO中的一个;若没有醛基,就是CH3CH(OH)COOH。
教师: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具有酸性将结构分为两组,进行验证。
从以上师生一问一答中可看出,教师依然是秉承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设计问题,同时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作答的种种可能,为后续发问进行了多种设计,做到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这样不断地将问题深化,一步步指向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的提问方式,既衔接了教学各环节,也带动了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课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创造性地选用未知物——乳酸为学习素材,以科学方法的应用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教学课例。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三个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已把“渔”的方法性内容外显了,教师一定要在研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领会精神,结合学情,大胆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从而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