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浅谈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12150 浏览:483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何谓“数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能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感”的这些表现形式尤为突出,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让课堂更高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在计算练习中形成数感

数学离不开计算,低年级是打基础阶段,因此计算教学是重点中的重点。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必须的根基,也是能学好下一阶段数学必备的条件之

一、然而计算课程,也正是培养学生“数感”最好的时机。

如简便计算是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正式地学习如何进行简便计算,但却在很多地方可以加以引导,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
【情景再现】教学表内乘法4的乘法口诀。
课前老师先用连加计算和学生进行比赛,
出题:4+4
师生齐答:8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出题:4+4+4
师先答:12
出题:4+4+4+4
师先答:16
学生惊讶!
生:老师,你肯定用了口诀!因为我们前面在计算3+3+3的时候用口诀就能很快得出9!
师:是呀!老师把几个4相加想成了几乘4,用了4的乘法口诀来计算,这样算得多快呀!你们觉得乘法口诀怎么样?
生1:很好用!
生2:可以让我们很快地计算连加!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4的乘法口诀好吗?
生大声齐答:好!
在这场小小的比赛中,学生虽然输了,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不仅让他们在发现了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时候可以用乘法口诀算的又快又正确,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想要学习乘法口诀的热情,也为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这一思想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简便计算的思想在教学3个加数连加时也同样可以渗透,如357+98+113,由于加数的个数增加,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错误。因此教学时可以先让他们仔细观察这3个加数,有没有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可以先算的。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个位上可以先算7+3=10,在加8得18,写8进1;十位上可以先算9+1=10,再加5得15,再加进位1得16……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不仅算得快了,计算正确率也提高了不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更是渗透了凑整十的简便计算思想,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只有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建立“数感”。
以二年级“认识米和厘米”为例,这两个长度单位很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到底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课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在尺上找,学生很快就在米尺和直尺上分别找到了1米和1厘米,看似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两个名词,但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又让学生分组,各组利用手中的米尺和直尺在教室里或自己身上比一比、找一找1米和1厘米,通过亲身活动体验,学生找到了很多答案:有的说课桌长大约1米,从脚量到肩膀大约1米,两手臂伸直的长度大约1米,黑板的宽大约1米,一节手指的长大约1厘米,橡皮的厚大约1厘米……对于学生来说很开心的一次活动,其实帮助他们把1米和1厘米这两个抽象单位形象化了,转化成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后不管在练习中还是生活中运用这两个单位时,他们的脑子里会闪现出很多生活中大约1米或1厘米长的实物来作为参考,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远比直接讲授结论公式来得深刻、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便于灵活运用。

三、在实践应用中发展数感

正所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能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这一“数感”培养目标。
如今的低年级教材上很多实际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经常会碰到买东西找钱的问题,要让学生一下子说出里面蕴藏的数量关系有点难。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课堂上老师准备了一些零钱和学生进行真实的买卖交易,买卖铅笔、本子等等,在交易的同时,要让学生说清“这件物品多少钱,付了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3个数量,学生在这些小小的交易中慢慢发现并总结: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找回的钱+物品的价钱=付出的钱。这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这样被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算法的选择也迎刃而解了,“数感”培养目标也就慢慢达成了。
总之,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创新教材,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逐步体验、形成、发展“数感”,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