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整体护理办法及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5944 浏览:162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的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正规用药治疗、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方法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采集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延长生存期限。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护理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或特发性高血压,系指排除一切已知原因,而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生理、病理性改变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成人血压的正常值为收缩压低于18.7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12.0千帕(90毫米汞柱)。成人的收缩压等于或大于18.7千帕(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等于或大于120千帕(90毫米汞柱)(二者具备其一者)即为高血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等,严重者会致残或猝死。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对有效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进行分析,并做了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高血压病人9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68岁,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一期73例,占16.2%,二期339例,占7

5.5%,三期37例,占8.3%。

二、护理方法

(一)一般护理

1.环境 提供安全、舒适、便利、整洁的休养环境。适宜的温、湿度可使病人感到舒适。避免因外环境的改变而导致血压升高。
2.休息与运动 适当休息和运动。根据年龄、体质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和时间,运动量不宜过大,量力而行,运动后最宜心率(次/分)=170-年龄。对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器官损害表现者应充分休息
3.饮食合理 (1)减少钠盐摄入。食盐的过量摄入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改变饮食习惯,限制钠盐的摄入,控制在每日6g以下。 (2)减少脂肪摄入。适量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以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为主。(3)补充钙和钾盐。多食含钾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等,多饮牛奶也可补充钙和钾。(4)戒烟限酒,肥胖者控制体重。。
4.心理护理 了解有无引起病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的心理社会因素和性格特征,帮助病人理解精神刺激和有害性格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二)病情观察

要在固定条件下测量血压,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以确保所测血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当收缩压超过200mmHg,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必要处理;严密观察并发症征象:有无突然胸骨后疼痛等心脏受损的表现;如发现血压急剧上升病人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或高血压危象的可能,应立即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准备快速降压药、脱水剂、止痉剂;注意有无水肿及尿量的改变,以便及早发现肾功能衰竭。防止低血压反应,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三)用药指导

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采用单独或联合用药。对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专家们认为首选药物应是钙拮抗剂;其次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没有糖尿病、肾脏病及代谢性源于:www.618jyw.com
疾病的肥胖患者,可选用小剂量利尿药等。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刺激性干咳等不良反应;还应注意降压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按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换药,而且不宜在临睡前服降压药。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服药后不宜久站,以防下肢血管扩张,脑部血流减少引起晕厥。
三、结果
经过对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的认真仔细的回顾分析,发现通过合理的治疗,精心的护理,正确的指导能帮助患者平稳血压,是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效控制,促使患者康复。
高血压患者要学会生活调养和早期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许多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病的错误认识,存在着无症状就不服药的情况,高血压患者能坚持规律性服药并能控制血压者占16.8%,有些患者长时间只服药,不测量血压,有些患者不按医嘱服药造成血压骤降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所成的危害已经超过高血压本身。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对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萍.浅谈老年高血压病的护理[J],2010,1(31):56-57
刘力生.中国防治高血压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2010
[3]殷磊.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
[4]张爱珍.临床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