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科学教育策略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4061 浏览:1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要 小学科学是让学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加探究的能力,拓宽学习的领域,提升探究的价值,以而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多媒体课件
1671-489X(2012)25-0005-0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课程是让学生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所以,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科学学习最好的策略是在“做”中学。由此,教师必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检查,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并达到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平。
1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多,但他们的好奇心较重,而这种好奇心往往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科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把这种好奇心进展成为学习科学的兴趣。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新鲜有趣的不足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迅速进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课一开始,教师就向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竖放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教师边演示边说道:“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动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教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当学生亲眼看到由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走动时,个个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惊叹声。此时,教师追问:“那么,回形针自如走动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自然就会明白了。”短短1分钟的演示,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热情。
实践表明,介绍科学家探究的故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教学“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中的图文讲述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由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适当渗透科学家探究的故事,也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以小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
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科学课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历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能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提出不足→建立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表明,科学课程必须向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活动的历程中真实体验科学探究的策略,增加必备的科学知识。
一般而言,掌握科学探究的策略易于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又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小学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时期,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逐步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设计了许多典型的探究活动。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让学生亲身经历历程,获得体验并内化,以而逐渐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观察树叶的活动中,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树叶,开始先让学生介绍自己采集树叶的名称、形状、颜色等,接着引导用什么策略观察。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适时分组探究——给叶子分类,最后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简单说明分类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出给树叶分类的不同策略,可以按颜色、形状、大小、叶脉、气味等来分类。在活动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策略,获得真切感受和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合作探究历程中不断增加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科学学习的领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教学“我们来抽丝时”,结合课本中的图文讲述“丝绸之路”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上优质教学资源,拓展现代科技。例如,教学“拓展与运用”时,以“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以“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以磁悬浮到头,以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以超导到纳米,以普通列车到高铁,等等,让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新进展、新变化。这些新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推动学生对科技与社会联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还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心。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一定会真切地感悟到: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发现和创造,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美满。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节40分钟课内,教师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许多有作用的探究活动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学生所学概念和技能,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革新精神。例如,“用气球作动力的小车,怎样才能行驶得更远”,这一不足涉及有益摩擦与有害摩擦、冲力与反冲力等许多因素,课堂上无法深入开展下去。对此,笔者采取“赛车”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实践表明:科学拓展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革新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新视野。
4 突出知识的运用性,提升科学探究的价值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在科学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能够改善生活的理念,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即: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比如,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运用了“溶解”这一知识?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科学就是提出不足,并想办法寻求不足答案的历程。例如,在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基础上,学生能利用空气对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不足:制冷空调、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什么位置?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其上面还是下面,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树立健康成长的观念,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食物金字塔”,学生通过观察、浅析和讨论,理解并掌握健康饮食的一般策略。如此种种,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主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不足,并乐于用科学知识改善日常生活,最终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向学生提供科学探讨的机会,让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的科学探究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的能力,拓宽科学学习的领域,提升科学探究的价值。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能够获取必需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勇于探讨的革新精神和革新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以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