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效情境·高效·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3183 浏览:575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情境教学能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正是激励、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方法
1672-1578(2012)07-0149-02
创设情境是数学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地把学生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体验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1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疑是思之源,有了疑问学生就有了思考的内驱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或富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悬念型的问题情境: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指导学生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后的两等份纸叠起来再进行两等分,如此下去,第43次后所有裁后的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大概只有0.06毫米左右,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是385000千米,同学们你相信这样的结论吗?学生很是好奇,纷纷动手做起来并不时的进行讨论。学生感觉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即有理数的乘方。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如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见证教师的神奇。教师先对学生说:你们随便想一个数,用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然后把所得结果乘以2减去16,你只需告诉我最后的结果,我能在一秒钟内说出你所想的数。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迫切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当老师说出化简后的代数式时,学生会认识到化简代数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2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注重实践,教学中要把情境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储存了角的概念、三角形的概念、内错角等的知识,教师要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不明显,学生很难想到要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教学前先让学生温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会引出很多结果,学生可能会对两角之和与第三个角的大小作对比,或者角与角的相等与不相等作对比等。学生还不会明确的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任意画直角、钝角或锐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大都在180°左右。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测量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结果基本上都在180°左右,是不是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的规律呢?为了证实,请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看结果会怎样?学生想了不同的方法,纷纷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学生会发现三内角拼在一起会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不仅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启学生思维,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结合学生基本上都玩过跷跷板的经历,可以创设情境: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三人想玩跷跷板,爸爸体重是80千克,自己坐在一端;妈妈体重50千克,小红和妈妈一起坐在另一端,但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小红又拿过来一个重10千克的哑铃,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小红和妈妈着地。请思考小红的体重范围大概是多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不等式,在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抽象出不等式,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

1.4借助数学故事、历史问题创设情境

初中生活泼好动,他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故事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古印度的一位国王,非常喜欢下棋,为了找到下棋高手,曾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承诺:谁能战胜国王,国王就满足谁一个要求。很多人都前来尝试,后来一个僧人战胜了国王,国王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就让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放8粒,16粒,32粒等,一直放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很是高兴,觉得这个僧人有点傻,只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我的要求您一下子满足不了。那国王能不能满足僧人的要求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一位加在一起棋盘上所放的麦粒重量大概为1800亿吨。学生很是好奇,怎么会这么多,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在学生疑问中,很自然地进入“有理数的乘方”教学。

1.5设计游戏创设情境

初中生喜欢游戏,很容易参与到其中。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我们组最棒”的竞争性游戏:请各组(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结合身边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事件,再请其他小组回答该事件会不会发生,如果回答正确再继续回答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回答正确的小组将获得一份奖励,如果回答错误则出题方获得相应奖励。最后看看哪一组获得的奖励做多,评出最棒的小组。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从而设计出很多富有意义的事件。
2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创设是否适当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良好的数学情境能使课堂更加精彩,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是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存在一些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2.1注重有效性

情境有效性是说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创设情境时首先要做的是考虑情境是否有效。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有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两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4、5;5、12、13,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推出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创设情境,学生无法经历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体会不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完不成预期的目标,因此是无效情境。

2.2注重发展性

情境创设的发展性是说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因此教学情境创设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当前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又含有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情境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8).
陈米华.浅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