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社科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29329 浏览:1336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社科文阅读成为高考很重要的阅读材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追求社科类文章高效的阅读,要依据社科文的特点,遵循阅读规律,要做到:追求阅读的现代化,强化科学性;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科学性;人文精神;问题意识
现代社科文是指文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类文章,常作为高考的阅读材料(2010年各省高考题大都有社科文阅读材料),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但是,根据统计,学生在社科文阅读上失分率很高,为什么学生答不好这类试题呢?反思一下,就可发现我们平时教学中往往则重于知识的传授,对课文的分析,也只是流于空洞的,表面的图解,讲“是这样”的多,讲“为什么是这样”的少。学生学了一篇文章,理解了,也会分析了,可换了另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就变得手足无措了。其实,只要我们遵循阅读规律,是完全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

一、追求阅读的现代化,强化科学性

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要讲究阅读的科学性,然后才有资格谈阅读的艺术性。科学在于揭示共性的规律,以广;艺术在于体现个性的风格,忌讳样板。

1、讲究阅读的科学性,强化“科技”意识

谈到“科技”,传统见解认为“只有自然科技,没有社会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几乎还没有建立起“社会科技”的概念。殊不知文章学(含写作学、阅读学)恰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技术;有关文章生成和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属于文章的“科学”领域;有关文章生产和再生产的写作规律和阅读规律,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属于文章的“技术”领域。“阅读”是一个科技概念,“阅读教学”是一个教育概念。阅读教学靠什么来提高效率?回答是:靠阅读科学技术。

2、把握阅读规律,实现“知行统一”

阅读是写作的逆向运转。如果说写作是“察物→创意→缀文”的过程,那么,阅读则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阅读作为读者心智和行为的双线运行过程,先要求“感言辨体,入情得意”,把作者物化的书面言语内化为读者的内部言语,即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此之谓阅读的“意化”过程,包括文意的具体化、文意的简约化、文意的系统化;后要求“运思及物”,把读者的内部言语外化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即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的能量,此之谓阅读的“物化”过程,包括心得的言语化、心得的灵活化、心得的实践化。这就是阅读的“意化”和“物化”双重转化原理。
根据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披文得意”只是阅读的前半路程,“运思及物”才是阅读的更加艰难的后半路程。检查我们的阅读教学,绝大多数仅仅把“阅读”理解为“披文得意”的“意化”过程,因而只在“感言辨体、入情得意”上下功夫(对于学习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来说,当然以此为重点),而对“运思及物”的“物化”过程相当忽视或轻视,表现在只重阅读“吸收”,不重阅读“表达”,只管阅读“认知”,不管阅读“应用”,只讲阅读“有字书”,不讲“有字书”向“无字书”的延伸,以致阅读的“知人论世”“类化迁移”“切己体察”没有列入阅读训练项目,甚至视“运思及物”为“超阅读”。这种只顾“文→意”转化、不顾“意→物”转化的“半路”阅读观违背了“知行统一”的全程阅读规律,割断了文章“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读写循环系统,它是阅读效率不高的“病根”之一。

3、完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层面、多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级;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串;从纵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这些分解开的能力要通过一系列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要通过整体优化才能健康发展。

二、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与策略

1、弘扬自主策略

阅读要自主,“自主意识实质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不容偷懒,别人无法代劳。“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郭沫若),“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叶圣陶)。在端正阅读态度时,只要你实践了这些读书箴言,你就修炼了最可宝贵的阅读品格。阅读教学不可收受片面化阅读目标(读只是为了写)的束缚,不可受模式化阅读程序的桎梏,不可受单一化精读方法的局限,不可受标准化阅读测试的导引,而应该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得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的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行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2、弘扬多维策略

阅读重思维,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能力,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明确阅读运思的路数,在于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阅读运思”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把它概括为八个字:①解文——跨越读者和读物的距离。即通过感言辨体,解开文本中有组织的言语,认识作品的体式和风貌,把握整篇内含的意蕴和情调。②知人——跨越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即在缘文会友的跨时空对话中,实现读者和作者两个心灵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隐藏在文本表现语义之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出比作者更好的阐发。③论世——跨越读者和社会的距离。即通过识记作品、了解作者,间接认知古今中外的社会,扩大读者的生活视野,贴近广远的世界,挖掘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④察己——跨越读者“旧我”和“新我”的距离。

3、弘扬创造策略

阅读重创造,阅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目标指向,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类型:学习性阅读,以积累知识、接受信息、训练技能为目标;实用性阅读,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摄取、加工、利用等实际问题为目标;审美性阅读,以欣赏作品、消遣娱乐、精神享受为目标;创造性阅读,以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改造世界、塑造自我为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级。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求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训练)中培养问题意识?

1、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

应端正思想认识,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训练,从教师本位观转向学生主体观,从分数(结果)至上转向问题(过程)为重。

2、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阅读提问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