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6511 浏览:196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以了解所读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要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近来我在《课内比教学》学习的20多节语文评比课中,经统计,老师们课堂阅读课文或阅读训练指导的时间平均不到5 分钟,而且时间多集中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分析课文的时间多达30 分钟。有的老师选择的课型情感性较强,课中精彩的语段和对话,以及体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地方不得不读,阅读指导、品味、欣赏也只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后习惯性转入文章的分析。同时每次语文测试后,听到老师最多的抱怨是:学生现代文阅读普遍得分不高,从文章中能直接找出来的答案,很多学生视而不见,读懂了文章有点归纳分析能力的学生总只有那几个,文言文阅读就更不说。初中老师阅读教学的现状,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让我深切感受到在重分析中阅读教学日渐弱化缺失,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之一。无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我认为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遵循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归到整体的原则,阅读环节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整体接触课文初步感知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突出重点部分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读自悟,深入地解读文本;再回归到整体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欣赏,实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形成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真知灼见。这样的阅读落实,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无论课文长短,只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较好落实了阅读任务,而重在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部分也侧重对课文主旨和情感的提炼,后面再对整体课文欣赏与升华的阅读就忽略了。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或根本就没接触课文,老师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又疏于检查,课堂上对文本的认知,学生短时间只能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在老师分析牵引下,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很多学生只记住课文的主旨和表达了什么情感。更可怕的是,有的老师在课前也没有深入阅读课文,只粗略看了教参,然后依纲据本,凭经验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那样对课文的理解有时还会出现偏差。阅读环节落实不到位,学生学习课文只能是囫囵吞枣。

二、阅读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

阅读教学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中应体现为师生的交流互动,共进共生。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对话,教师起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因此,教师课前要对一篇课文有充分的阅读理解,哪些段落,语句该作为阅读重点,语调、重音、情感的训练该怎样落实,班级学生怎样因差异来设计阅读,教师应心中有丘壑。课堂上教师不能仅用专家录音磁带阅读和自己的范读来作为课文阅读的标准,要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宽容胸怀,激励,正面评价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允许学生阅读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教师重在指导和点拨;允许学生理解有不同,教师重在对课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诱导。教师课堂上做足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功课,善于留给学生阅读思索回味的余地,师生阅读配合才能默契,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课堂教学才能彰显活力。

三、阅读教学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兴趣是基础,教给方法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障,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一生都受用。而现在的学生阅读效率普遍都不高,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不知道透过浅表的文字提取和整合文章的信息,更谈不上通过阅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教学中要交给学生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方法,注意阅读的取舍,注意知识的积累,注意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我还发现这样的怪现象:有的学生不出声就读不了书,有的学生读书一目十行,合上书头脑中空空如也。初中教学中,老师们阅读方法的传授也出现了断层,七年级时老师们还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到了高段时也许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过高估计,认为学生会读了,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渐淡散了。我听过一位特级教师教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仅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句的阅读指导,点了班上十多位同学反复朗读,坚持让学生在读中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对诗句的理解。无论课文长短,无论何种文体,学生掌握了整体式、赏析式、联想式等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探索,在阅读中质疑,阅读效率就会有提高。

四、阅读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语感培养呢?
1.指导感情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把教材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课文典范作为语感训练材料,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因声求气,让学生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2.在阅读中比较揣摩。有些课文的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在教学鲁迅的名篇《故乡》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人物形象对比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了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的变化,为后面突破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路”的有无的教学难点就扫清了障碍。
3.唤起想象参与。很多老师注重课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情景画面从何而来,教师就要在阅读中,将没有直接可感性的文字,经由学生想象进入作者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可感,可知活生生的具体世界,调动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与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写作训练做铺垫

听、说、读、写,读与其他三者能力的培养均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应用,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阅读教学应为写作做铺垫。教材中很多匠心独运,文质兼美的课文例子,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读中学写。例如:在教学《理想》时,让学生运用排比仿说一下,“理想是……,能……;理想是……,能……;”很多学生能出口成章;在教学《说几句爱海孩子气的话》时,相机让学生以“说几句爱——孩子气的话”课后学写一篇文章;讲授《我的五样》时,布置学生写一篇“我的——样”的文章。这样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训练,何愁学生写作能力提不高。

六、阅读教学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中学生的阅读需要。每学期,除课本教材外,每年级还发放了大量的中华经典诵读《国学读本》等阅读教材,但这些教材不能束之高阁,老师不能任由学生不闻不问,应安排时间阅读落实。很多学校鉴于学生阅读能力的低下和传承国学文明的需要,集中时间开展“晨读经典”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一些古典名著,提出阅读要求,规定时间自测速度,保证阅读质量。这项活动的长期开展落实,能使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更好地多读、巧读、速读,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