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落花意象探微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4972 浏览:136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花,是常见的。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咏花的诗更是数不胜数。光是表示有花落之意的词就有:落花、落红、落英、飞花等。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清歌昔树下,妙舞落花中”又或“桃李不禁用,回首落英无限”。这三者同为凋零的花朵,诗人却对其有着不同的称呼,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在说事物的区别时,最先提及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即颜色、大小、形状、动静等。
颜色能很好地让我们了解三者的区别。落红是唯一带有色彩的词汇,有人直接把它理解为“落下的红色花朵”,殊不知它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这是舒亶的诗。诗中的落红与青钱作比较,显得落花异常艳丽。“青”来衬托“红”,至少说明落叶色彩的浓烈,从色系上讲该是暖色调。无论是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抑或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似乎不太注重色彩。所以诗中的“落花”一般被认为色彩不明确,没有明显的界限。但“落英”却相反,给人一种洁净、素雅甚至寒冷的感觉,至少可以证明在冷色调的范畴内。如吴则礼的“梅花发。片帆西去,落英如雪”,李德裕的“落英闲舞雪,蜜叶乍低帷。”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若谈颜色,必定要谈形态。不同的花给人的感觉亦不同,有大有小,有整有散。如何逊在《苑中见美人》中写道“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中的“落花”给人一种整体感,是一朵朵完整的花。好似花刚刚凋谢,前一秒还在空中飘散,花瓣都没有散开,是盛开中的凋亡。之前,傲立风中,尽放艳彩。之后,与泥土为伴,但努力绽放自己最后的魅力。就“落红”而言,更强调数量之“多”。如戴叔伦 在《相思曲》中说“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可以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追逐东流的江水,可见并非一朵、几朵,加上一个“乱”字更见其繁杂。 辛弃疾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无数”就突出了数量之多,不可尽数。相较二者,“落英”的形态就比较清晰,不是整朵的花,而是被风吹散的瓣,点点在空中飘舞,琐碎了一地的样子。如宋代.谢逸的“疏影黄昏月。落英点点拂阑干”,又如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稍有生活经历的人就品赏过春末的落英缤纷。
乍看,三者都有“落”字,指凋落的花。但稍加琢磨就能看出其中的状态明显不同。如上文的“团扇承落花”,既然可以“承”,那么花一定是从空中飘落而下。又如 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燕归来”对偶整齐,正如“归去”是个过程,“落去”也有一个飞舞的空间感。相对而言“落红”“落英”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表现出的是一种凄艳:“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又如苏轼的“两见黄花扫落英,南山山寺遍题名。”
三者的种种不同,归根结底是一个情字作怪。初唐的“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是为人称道的诗句,飘飞的花瓣和着优美的舞姿,共同成为表现春天美景的因素。 甚至直到李白在《少年行》中说“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里虽然是凋落的花,但是少年踏着落花,寻找春天,未果,笑着走进酒家。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在词中,“落红”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李煜《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杨万里“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红”的艳丽与美好事物相联系,更有一种把美好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意味。而“落英”大多流露出对洁雅、执著的生命的讴歌。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通过落英本身飘零、脆弱的形态,发掘出意象中高洁、孤独的象征意义,其中参杂着贵族式的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
当然,是用“落花”还是用“落红”,或许跟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也有关。如,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也有用“春花”与“花月”的,却未见有用“落红”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词中用“落花”的共有十首词,而用“落红”的仅有两首。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得不说,三者的意蕴仅因一字之差而改变了许多。所以在阅读古诗词散文时,应把握相关情境,区别对待,这样方可体会作者的心境。以心入诗,才能有真正的感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