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高职历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5190 浏览:136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历史课程教育人、引导人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历史课程设置的问题。针对当前各院校普遍不够重视历史课程的现状,认为应当开设历史课程,重视和加强历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历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672-5727(2013)03-0119-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所谓“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教书育人中,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其他各门课程同样负有教育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完全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人文社科课程。
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历史课程教学具有明显优势,应当发挥主渠道的功能。
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历史就摘自:写论文www.618jyw.com
是人类的过去,一部历史书就是人类过去所经历、所创造的生活的记录。马克思曾把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向历史学习,接受历史的教育,就是置身于一部部“历史剧”中,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观察历史舞台上各种真、善、美、假、丑、恶的人物群像,从而可以荡涤人的灵魂,提炼人的品质,升华人的精神,激发人的热情。
古今中外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历史学的教育作用。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是民族自信心的来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持续发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间,虽曾有过多次严峻的考验,但是最终都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新的发展。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众多的民族、人口聚集在一起,数千年生生不息,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文明可以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媲美;唐宋盛世的文明水平,更是西欧“黑暗的”中世纪所不能企及的。一部中国历史,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根源,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我们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激发爱国主义热忱。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情感体现,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信念。这种思想感情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出一种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崇敬祖国、热爱祖国,并为之奋斗终生,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梁启超说,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了解我们祖国的历史,可以让学生在爱国中把自己对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统一起来,在爱国中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功能。人们在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成果,都汇入历史遗产的宝库而保存下来。所以,历史知识既是高层次知识的源泉之一,又是青年人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教材。黑格尔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后人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黑格尔把这种历史称为“道德反思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进步的、革命的历史观能够引导人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神圣的使命感,所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历史学的特有功用之一,它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为素材,提供一部生动的道德的教科书。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忠贞为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以诗明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虽禁烟被黜然报国之心益烈等等,都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近代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更能涤荡人们灵魂深处的污垢,萌生革命的豪情和崇高品质。
职业院校开设历史课程的现状
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历史教学都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在中学教育阶段,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学不被重视。在初中阶段,因为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学校不把它作为重要的课程来严格要求,课时甚至经常被语、数、外、理、化等课程占用。在高中阶段,学生文理分科后,大多数学生选择理科,放弃了历史课程的学习。历史知识的缺乏造成这部分人知识结构不平衡、不完善,人文社科知识缺失严重,没有历史积淀,人文素养缺乏。其中的少数人甚至日后在很多问题上,大到国家、民族、政党、社会,小到个人感情、人际关系、就业择业、待人接物等方面,出现程度不一的肤浅、偏颇、一意孤行、自以为是的问题。不仅给个人发展造成障碍,严重的甚至危及多数人的利益。
在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但是1840年以前的两千多年古代史部分却是空白。最令人担忧的是,占大学生人数近80%的大专院校(含高职高专)没有专门开设历史课程,各类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都没有开设历史课程。
不仅仅是当德育课教学内容需要历史知识铺垫时,学生常常表现得茫然不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无知不以为然。目前在学校,除了高中文科生和学习历史学专业的少数大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历史知识,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增开历史课程的建议
学校应当增开中国历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党史三大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在古代史部分,重点讲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历史的进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近代史部分重点讲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知晓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缘由;党史部分重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知道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知道新中国的由来,了解中国的历史地位,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品德,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学生通过了解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历程,可以积累知识,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吸取前人的经验,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产生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只有在了解国家的历史变迁、国家的繁荣与苦难、国家经历的曲折之后,才能产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爱国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在了解国家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性分析现实,正视眼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克服浮躁心理,脚踏实地地工作、学习,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
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激发起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让学生自觉跟随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程光泉.社会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12):15-16.
[3]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4):32-33.
作者简介:
张晓君(196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