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投石投石激浪“问”出精彩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4257 浏览:126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注重互动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乐学天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实效性;艺术性;启发性
1674-9324(2013)09-0255-02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教师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科学巧妙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设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呢?课堂提问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设计提问应有思维价值,要有启发性

少数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启发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便可获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课堂提问,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影响教学效率。教师要设计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推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较为深刻到更为深刻地发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句:“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位教师提问:“伏在菜花上的蜜蜂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伏’在菜花上?”学生立即回答:“的蜜蜂在采蜜。”这种简单的提问不但没有启发作用,反而有损原句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提问:“作者用‘伏’字是否准确?为什么说是肥胖的?”学生思考后回答:“‘伏’字生动地勾划出黄蜂吸蜜的神态,‘肥胖’逼真写出黄蜂吸饱蜜汁的形态”。显而易见,我们需要的是后者。又如讲《登泰山记》首段,“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这句话重点在于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问这两个词怎样讲,而是让学生跳跃层次,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回答,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脸上就会流露出仿佛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通过这些有价值的有启发的疑问,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设计提问应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落在重点和难点之处,成为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切入点。例如,《荔枝蜜》一课的重点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这一重点,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②在这以前,作者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后来为什么又想去看看,什么原因使他动了情,促使他想去看看蜜蜂?③作者到养蜂场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不大喜欢到赞美?④这篇文章主要写蜜蜂,为什么又要写农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⑤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处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二者是不是矛盾,为什么?上述这些提问,由于抓住了重点,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是通过蜜蜂歌颂了为创造新生活而辛勤的劳动人民。又如教学《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其重点是分析人物性格和理解结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这两个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鲁达为何拳打镇关西?②他是一怒之下挥拳就打的吗?③结果怎样?④你怎样看待鲁达这个人?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既抓住了重点,又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时,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设计提问应有情趣性,寓教于乐

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在解题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篇回忆儿时生活的散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文,重点回忆了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由于问题问得巧而有趣,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思考着“为什么”,就想马上在文中找到答案和根据,有力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一位老师让一名学生概括《春》的语言特色,那名学生支支吾吾,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换了一种问法,“这篇散文在描写几幅春景图中,哪些语句用得好?”这样发问,启发了学生,他若有所悟,略加思索,很快回答了问题。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师问得具体生动、新颖巧妙,学生便会积极思考,探究知识,回答问题,达到预想的效果。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