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任职军队任职院校学员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7786 浏览:247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针对任职院校学员特点,培养和激发学员良好学习动机应做到三点:一是依据学员实际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二是有意识地调整学员的心理预期水平;三是促成学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关键词:任职院校;学员;学习动机
:A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学习动机影响个体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个体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军队任职院校学员的学习目的明确,求知强烈,学习中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自制能力、自省能力比较强,但由于他们正处于事业和家庭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往往会因个人进步、婚姻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而忧近虑远、分心走神,使得他们学习精力不够集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为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和行为,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应该努力培养和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
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依据学员实际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或材料的兴趣。”教学中对学员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本身。如果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只是灌输给学员现成结论的知识或成果,不能引起学员头脑中新旧信息的冲突,而使学员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心理学认为: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是决定其情绪及相关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关键。客观事物满足其需要,会使他们产生积极情绪,并导致相应的行为动机。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员学习动机的产生,与教学能否满足其求知需要直接相关。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位经过训练的教员都能将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员,但并不是任何一位教员都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员求知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因此,只有那些能很好地满足学员需要的教学内容才会最大限度地引发学员乐于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教员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教学内容与学员求知需求是否匹配。也就是说,选定的内容应当与他们的个人需求和实际工作相关联,选择的知识和理论应当能够解决学员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他们目前欠缺而又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的新信息新知识。因此,教员必须具有重新组织教材的能力,要善于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军事后勤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事实上,那些越能大胆突破旧的教学体系的束缚,传授新知识、新观点的教员,其教学越能得到学员的认可,教学效果越好。

二、有意识地调整学员的心理预期水平

预期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事前估量。学员的学习预期是其在来学习之前或各学科开课前对即将学到的知识及教学各个方面的具体期待。学员求知需要的满足与否,往往以教员的教学是否达到其预期水平为标准,当某个事物超出人们的预期,且又值得继续对它维持注意时,动机或兴趣便产生了。
要使教学达到或超出学员的预期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引发学员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也称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不愉快的情绪。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人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他要寻求答案或学习的需要就被调动起来了。具体到教学中,就是教员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学员时常耳闻目睹或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经验之中,但又难于用已有知识或经验直接去解释的现象,尤其是社会焦点问题。如果这时教员对学员感到迷惑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往往会超出预期的效果,增强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有意识地调整学员学习的心理预期水平,并且尽可能使教学超出学员的预期,可引发学员认知冲突,更好地调动学员课堂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增加学习任务的有趣性、新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教员应有意识地设计诱发学员好奇心的教学内容,精心设置恰当的诱因诱发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研究表明,个体对有趣的、新异的、奇怪的、不协调的或模棱两可的内容会产生一种意识或观念上的唤醒,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也更有兴趣去探究。因此,教员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呈现给学员的方式。如有意识地运用惊奇、怀疑、困惑与矛盾的方法引起学员新的信息与已有观念的冲突,唤起学员认识上的好奇,使学员处于动机激起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促使学员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从而提高学员学习的自觉性。

三、促成学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学员对自己能够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控制和调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学员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激发和维持学员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学员的自我效能感强,意味着充分的胜任感,这种自我认知会转化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在学习中更投入;而自我效能判断低,会感到不自信,从而降低学习目标,自我放弃。
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任职院校学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各种能力也很强,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效能感的内在。因此,针对任职教育学员的教学,应以尊重、信任、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让学员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员与教员一同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教员应树立让学员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鼓励学员适当或更大量地以自己探讨和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开放性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学员在学习中才能够勤于思考,多向思维,超越以往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促成了学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学员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也会更好。

(二)使学习摘自: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任务保持适中的难度水平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任务都无助于学习动机的产生。对学员而言,中等难度的任务是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员可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同时又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任务难度是逐渐提高的,而学员又能逐步加以解决,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员应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员都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员的学习需求都有机会获得满足。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学员便可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引导学员进行学业上的正确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成就行为(主要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做出解释,不同的解释会影响个体从事以后该种行为的积极性。实际教学中,教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员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样更容易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如果学员把自己的学业成功归因于运气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
责任编辑:李养正 贾利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