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育人怎样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13546 浏览:579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总体而言,人出生于家庭,发展于学校,完成于社会,那么,家庭、学校、社会都肩负着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理念;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
环境育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作用,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春秋战国时的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好的育人环境,不仅对学生有直接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影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在教育教学和社会氛围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积极探索出一系列实际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所谓“育人环境”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范畴。我认为,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总体而言,人出生于家庭,发展于学校,完成于社会,那么,家庭、学校、社会都肩负着教育的责任。就基础教育而言,孩子们不仅仅在小学中学读书受教育,而同时接触家庭、社会的多方面的影响。脱离开任何一个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

1、家庭环境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肩负不同的责任。在我看来,家庭的环境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家长本身要承担起言传身教的职责。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家长,应该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应该把教育内容时刻融汇到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时,要给以理解,并允许孩子犯错误,每一次错误都使孩子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是使孩子进步的台阶,解决问题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靠滴水穿石。

2、学校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只是一些宏观的概念,具体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水平、教学条件,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社会的思潮、价值观、文化动向,等等这些因素都构成一个个细微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每一个方面都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学校的教育观念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首要的。
教室的环境美化、简炼严明的校训,以及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达标运动会、迎新文艺会演,都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身体、心理和各方面能力素质,拓宽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及竞争与合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渠道 。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巾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并非苛刻。马卡连柯只是提醒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体现自己的精神风貌,教养水平和文化素质,都应该成为学生表率。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应注意服饰打扮,保持良好风度,举止言谈要礼貌待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注意细小行为,处处示范于学生。
教师平等对待人,尊重和爱护学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就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经常训人,教师的威望就会下降,说话就很少有人去听了。
教师应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克服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不切实际的做法,实行分层次作业,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和反馈功能,挖掘作业的教育价值;实行分层次考试,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提高,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3、社会环境

良好育人环境的创造,更多是要依靠全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良好的育人环境,就是一个文明的、进步的、讲究社会公德的社会 。与国际上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育人观念还存在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家庭教育期望的单一化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的育人环境普遍承受了来自家庭、社会、有时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过大压力。究其原因,就像刚才说到的,对于“人才”的片面理解是关键。
长期以来,社会评价体制、劳动报酬关系使得广大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局限于: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赚得高报酬。上大学,成为成才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永远是一个高、中、低结合的平衡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不是唯一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造成育人环境的单一化,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创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和条件,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把教育畦地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动员全社会参与教育,使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家庭作为构成社会大环境的基本单位,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理应受到普遍重视。我们应提高每一个家庭的教育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基本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家庭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4、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共同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各界。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己等方面的努力,社会各界应关注环境育人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使三者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向我们揭示了教书育人的真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创设条件,不断丰富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青少年课余生活,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郭辉雄.叶相英著,《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期
耿学超著,《建设文明校园,优化育人环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凤雏著,《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