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仿真电气自动化高级班综合实训仿真平台开发探索普通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35597 浏览:1598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校2007年首次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工业组态软件应用》课程,当时主要是以演示PLC控制的设备虚拟动作以丰富教学为出发点,以力控组态软件为学习对象,以开发运用为学习目标;随着课程开发的深入,基于组态软件的综合训练已逐步形成,为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综合实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作用,较好地串联起电力拖动、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应用等课程,提高了综合训练课程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对组态的平台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合实训平台;力控组态软件;仿真课题;高级班
一、引言
综合实训的目的,是巩固所学重要的知识、技能,学习完相关专业课程后的一次综合训练,包含一门课程综合实训活动的开展和多科目综合实训活动的开展。以就业为指导,以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题及训练,方式、内容随着企业和岗的变化需求相应地变化,而教学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设备的更新周期较长,甚至是教学设备不能全方位满足综合实训教学。因此需要利用软件和计算机做些补充,采用力控组态软件的功能开发仿真课题,提供虚拟的综合实训环境。组态软件本身具有平台性作用,能将虚拟仿真系统需要的内容封装起来,以各种直观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通过组态软件轻松实现各种环境和现场,通过一定硬件条件,还能实现和工业现场一致的环境。

二、现状分析

实训室综合训练设备大都是教学仪器研发公司基于单一课题或某一课程设置训练内容,设备投入技工院校较大教学开支,教学设备或多或少存在的功利性缘故,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技能考核或技能鉴定的开展研发,而不是依据职业标准或接近工业真实环境开发,何况教学设备也不允许那么设计开发,学校学习训练不可能完全将各行各业的操作需求完全模拟满足。因此从建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来考虑,实训室现有条件尚不完全便于高级班综合实训的教学开展和实施,扩展一些知识技能,训练项目,软件性仿真自然成为我们考虑的一重要方向。
发展至今各类组态软件本身是能起到平台作用的,能够将最复杂底层操作通过用户开发封装起来,使用户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组织、设计,进而实现实际的监控系统。

三、组态软件开发仿真课题的特点

基于组态软件开发仿真课题,职业学校教学中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可以满足实际操作前的虚拟仿真操作,降低实际操作时的失误或不可逆转的错误;二是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现有实训条件进行较好补充,形成直观感受;三是便于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

1、技术特点

组态软件是一个开放基础平台,方便进行控制,入门技术门槛不高,方便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大量的工业仿真软件开发一样,组态软件的教学仿真课题开发也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围绕教学大纲需求,在实训室或实验室条件不完善的方面,集专业教师的开发能力而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演示教学、验证结果、呈现工业现场和操作环境等。在课堂上作出动画展示和原理分析等。(如图1、2)
图形、动作及与控制器、执行机构等连接动画,非常直观地模拟系统的动作,加深对过程的管理和理解,强化了学
生知识和技能的体验、巩固。

2、设备组成

利用组态软件本身丰富的组件、优秀的第三方通讯功能、强大的开发接口功能以及和第三方软件的连接,可方便地实现虚拟演示 、虚拟设计、 虚拟仿真和教学培训等。

3、开发原则

综合实训平台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综合训练,即知识巩固和拓展,使得毕业生在实习前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熟悉和复习过程;二是从组态软件本身而言,提供用户“组态”的 一个平台,将本专业大纲要求的典型技能和知识通过组态,用图形、脚本、程序等实现集工业逻辑仿真、可视化虚拟表现、虚拟外设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虚拟系统。

四、经济效益

通过仿真课题开发和运用,几个方面得到良好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仿真系统的运用,实训设备配备和采购上节约资金,比如通过拆解动画演示,不再需要气液动元件模型;水处理项目,不再需要实物管道、罐体等,同时还极大地丰富训练项目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细致分析教学大纲,通过开发过程调查、设计实施、实现、修改、定型等,更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专业中的作用,掌握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真实需求,从而更加熟练地实施教学。
五、结束语
组态软件在技工院校中开设还不普遍,我校高级班开设组态软件课程,在毕业前夕将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个平台,再一次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进行熟悉和复习,为就业和学习做一个准备。通过不断地开发运用,系统更有效地开发基于网络的仿真环境,以满足不断更新的电气自动化教学与培训。
参考文献:
徐益清.气压传动控制技术(项目式教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周勇军.超纯水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J].清远科技.200

7.3—29—35

[3] 高钦和.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4] 贾连兴.仿真技术与软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