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让学生走进你智慧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4025 浏览:11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这句话形象而深刻的诠释了课堂教学的智慧与哲学探索,引发智慧碰撞、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课堂效果。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那么如何探索有智慧、哲学味的高中政治课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哲学思想及其经典哲言

“哲学源于惊异”。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常识,思维定势,你就产生一种惊异,产生了惊异才能使哲学教学产生魅力。
一块石头,只要把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就能飞起来。这使哲学家想到了人,人哪怕像石头一样愚笨,只要能舍弃多余的东西,也是能够飞起来的啊!哲学家以璀璨的思想照亮了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之光,诠释着追求哲学智慧之路上的点滴感悟,或通俗或深邃,或浪漫或晦涩。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哲学茫茫的夜空才能闪烁出点点繁星,让人对其充满无限的遐想。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和哲学故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我明显的感觉到多数学生不能把哲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对号入座,对有些哲学家的思想不理解,甚至不接受,最终不能达到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的预期目的。

(二)引领哲学体验生活,在思辨中发展

罗列一些生活中的思辨哲学:

1.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2.对的时间遇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错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3.爱加爱等于非常爱(两人相爱),爱减爱等于爱的起点(每天都新鲜),爱乘爱等于无限的爱(社会之爱),爱除爱等于惟一的爱(对爱的忠诚)。

4.所谓单相思,就是你把她/他放在心里面,她/他把你放在心外面。

5.听人说话只信一半是精明,知道哪一半可信才是聪明。

让学生去真切感受哲学那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感悟,最终“学会思想”。一方面它能够带给学生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它为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认识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空间,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思考与辩证,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求知,在思辨中生成,在思辨中发展。

(三)重视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学者程颐也很强调学和思的结合,他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
哲学是一门特具思辨性的学科。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外,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属性,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个性中找到共性,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身边的人、事,我们的社会、国家,我们的思想,大到宏观天体、小到微观世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因此,我们看事物的时候应该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在运动、联系、矛盾中去考察和分析事物。政治课堂是一个前后连贯、互相渗透,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系统。哲学是一种对各种思想和认识的贯通和超越的思想,是“智慧之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说,是人类精神的灵光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要在求“是”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重视对他们性情的陶冶,重视人格与个性的教育,重视对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重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倡导,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这才是我们要给学生的最最重要的东西。

(四)留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够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哲学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时间与空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教师往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大量的提问,使得课堂热闹非凡却失去应有的思考时间。教学提问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一节优秀的政治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巧妙设疑,善于解难释疑。结合热点,密切联系实际。多提一些应用型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需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空白”艺术,要求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空白”。 如教师呈现一个案例: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学生们经过反复思考,从这件事上,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生活区域,在如何对待牛这个问题上,一个哲学家不如一位农夫; 要别人做一件事,光强逼是不行的,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其实,我们要做的,仅是举手之劳,拿出一点生活的“青草”,给别人一点甜头和希望; 世事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多为别人想想,这样,人生的路反而会走得更顺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