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课程比较教学策略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11337 浏览:466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是我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及普通院校美术专业系科中的必修课程。美术史中的美术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之后的精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通过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去体会艺术和美,通过视觉形象熟悉人类的历史,精神文化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熟悉。目前,在美术史的教学中,美术史课程大多都是由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门独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贯通,致使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欠佳,没有形成世界美术大背景的观念。现行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以中外美术史的独立课程为依据,学生了解和记忆美术史知识时搞不清楚世界美术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历史性思维的培养,对于美术整体的发展和交流缺乏一个清楚的熟悉。大学生的学习已不是纯粹的“专心”听课的问题,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留意捉住教师讲授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如何留意捕捉学习的疑点,提高发现和研究未知领域的能力才是势在必行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考察和调查研究,了解到现阶段的中外美术史教学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喜好程度及期望值,从而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现状。同时,部分地区使用的比较教学方法教学和其他以非比较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的调查结果比较,显示出明显的优劣势。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均体现出其上风。本文还对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外美术史授课运用比较学的研究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和资料分析。针对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实施,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和局限性这几个方面论述,涉及有普遍性的课堂变量,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具体系统的分析,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将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实践加以完善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触类旁通,开拓思路,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潜力,掌握科学认知的方法,做出自己对美术史的分析、比较、判定。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对中外优秀美术遗产的兼收并蓄,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有一定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外美术史课程比较法比较教学方法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4Abstract4-81.引论8-151.1本研究的动机81.2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1.3本研究的理论基础9-101.3.1马克思主义哲学91.3.2“三论”依据91.3.3心理学依据9-101.4本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0-111.4.1本研究的范围101.4.2本研究的方法10-111.5本研究的现状及创新之处11-151.5.1关于比较方法的国内研究11-121.5.2关于比较方法的国外研究121.5.3国内关于比较教学方法在其它教学中的应用12-131.5.4国内比较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131.5.5国内有关美术史比较教学方面的教材13-141.5.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4-152.中外美术史课程的作用及教学现状15-202.1中外美术史课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作用15-162.2现行中外美术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16-202.2.1问题表现16-172.2.2原因分析17-203.中外美术史授课运用比较学的研究20-273.1比较学方法的含义及其上风20-213.2比较学与中外美术史课程内容21-223.3比较学与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22-273.3.1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22-233.3.2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233.3.3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23-253.3.4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25-274.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实施27-564.1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课程整合28-304.1.1学科内课程整合294.1.2学科间课程整合29-304.2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设计30-464.2.1学习需要的分析31-324.2.2学习者的分析324.2.3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32-464.3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策略46-494.3.1教法策略46-484.3.2学法指导策略48-494.3.3情感、态度培养的策略494.4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评价49-524.4.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504.4.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50-514.4.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514.4.4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51-524.5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效果实证研究52-554.5.1调查问卷分析52-544.5.2调查总结54-554.6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局限性55-56结语56-57附录57-59参考文献59-62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后记6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