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教师职业倦怠近况调查与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7274 浏览:231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1974年美国人费登伯格提出职业倦怠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延伸到教育教学领域。对教师耿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一个共鸣,以为|教育论文网|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最典型的表现。本研究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问卷(修订版)”对四川美术学院202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普遍存在,只是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就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与其年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每周工作量的大小等均存在一定的联系。比较而言,51岁以上教师的情绪衰竭度最高,25岁以下青年教师最低;而46-50岁阶段的教师对待学生更为积极,26-30岁阶段的教师则消极一些;20-25岁阶段的教师最为认同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而46-50岁阶段的教师的认同度要略低一些;在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评价上,20-25岁阶段的教师体现出了更强的信心,51岁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则守旧|英语教学论文|一些。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者在情绪衰竭与非人性化方面倦怠程度更高,同时,在成就感与对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则显示出了更高的信心。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的情绪衰竭度较高,见习期教师较低;在非人性化指标总体均表现积极的条件|教育论文网|下,助教职称的教师在工作态度上相对更消极一些;而同样也是助教级别的教师具有相对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对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更为积极一些。课时量的变化对情绪衰竭的影响最为明显。具体来看,周课时量在6节以下或25节以上的教师情绪情感较疲劳,而周课时量在10-12节的教师情绪衰竭指标更健康一些。在非人性化维度上,周课时量在25节以上的教师指标处于超出正常指标范畴。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这意味着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需要一个系统的、关涉社会、制度、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应该是多层面和多维度的。需要社会对教师持公道期望,建立对教师的支持体系并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需要学校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尊重、关心、支持教师;需要教师正视其职业倦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61问题提出6-72文献综述7-162.1“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7-82.2国外关于“职业倦怠”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8-92.3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9-112.4对教师职业轻易产生倦怠的归因研究现状11-132.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132.6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模式13-142.7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14-163教师职业倦怠研究16-193.1研究目的16-173.2研究方法17-183.3发放形式183.4统计方法18-194结果与分析19-244.1教师工作倦怠的总体状况194.2教师工作倦怠的差异比较19-245对策建议24-315.1剖析倦怠成因,促使教师正确熟悉职业倦怠现象及教师职业内涵24-255.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消除倦怠影响25-275.3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27-285.4有针对性的实施干涉28-295.5增强教师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29-31附件31-34后记34-35主要参考文献35-3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