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院校入学考试试题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31127 浏览:1446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公道而有效的招生考试试题,是艺术设计院校选拔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数量、规模及招生人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凸显出同质化、单一化等严重问题。其原因既有教学方法落后、师资知识结构不公道,教材的雷同等因素,也有学生素质等诸多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基础艺术教育与高等设计教育连接桥梁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滞后,主要体现在考试科目及内容、命题方式、组织形式、录取标准等方面。入学考试作为第一关,体现了人才观、基础观等重要熟悉问题,试题是核心问题。入学考试试题作为设计院校(系科)筛选和分流数量庞大的考生的关键一环,肩负着测评到的结果是否可以反映出考生应具备的素质,即内容效度如何,是否有利于设计院校(系科)选拔优秀考生,是否有利于对基础教育教学有正确的导向。本文作者希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整理试题信息、发现其特点与反思问题、提供参照;为改革做好准备。正文包括以下九部分:第一章,讨论了中国设计教育考试与试题的由来与发展,着重于从新式学堂的兴起与入学考试、晚清至民国工艺与图案教育的入学试题、1949年至1966年的入学试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讨论国内设计教育雏形期的基本情况。第二章,讨论了专业考试的目标与试题的标准,对入学考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的熟悉与标准制定等进行讨论。第三章,讨论了目前设计院校(系科)招生考试的内容,以具有典型特点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心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以及山东省统考试题为切入点,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第四章,讨论了招生考试的科目及考查手段,对主要的考试科目,即素描、速写、色彩、装饰图案、专业设计等角度进行分类讨论。第五章,讨论了南京艺术学院“2.2”制试题的理念,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及江苏省统考近10年试题的演化等问题。第六章,讨论了当前中学、考前补习班、附属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并剖析了与其相关的高考辅导教材存在的问题。第七章,讨论了国内的工科院校及建筑院校在取消了专业加试后,其专业基础教学的基本情况。第八章,讨论了国外部分国家设计学院的入学考试试题特点。第九章,讨论了造成目前试题诸多的现实因素,特别是管理因素制约问题。从招生方式、考试组织管理、成绩评价标准、志愿填报等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结语,尽管各设计院校(系科)的招生考试试题每年不同,但通过对其近年来试题演化的过程研究的分析、研究,既是一个总结,又是未来命题思路的新起点。【关键词】:入学考试试题模式内容特点问题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7绪论7-11一、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标7-8二、课题的研究现状8-10三、课题的研究方法10-11第一章中国设计教育考试与试题的由来与发展11-14第一节新式学堂的兴起与入学考试11-12第二节晚清至民国工艺与图案教育的入学试题12第三节1949年至1966年的入学试题12-14第二章考试的目标与试题的标准14-19第一节入学考试与人才培养目标14-16第二节对“基础”的熟悉与标准制定16-17第三节绘画专业试题与设计专业试题的纠缠17-19第三章模式与题型:目前试题内容一般分析19-32第一节技能与熟练: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例19-23第二节思维与创造:以中心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23-26第三节脑筋急转弯: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为例26-30第四节写实与绘画:以山东省统考为例30-32第四章科目与内容分析:当下试题32-47第一节素描写生32-34第二节默写与想象34-38第三节速写38-39第四节色彩写生39-41第五节装饰图案41-43第六节专业设计43-47第五章探索与实验:南京艺术学院与江苏省统考试题47-52第一节南京艺术学院“2.2”制试题的理念与分析47-48第二节江苏省统考10年试题的演化与分析48-52第六章应试教育:为考试而学习的方式52-58第一节副课与淡化:中学一般美术教育情境52-55第二节应试与突击:考前补习与辅导教学55-56第三节专业与职业:附属中学与美术专门班的教学56第四节程式与模式:高考辅导教材分析56-58第七章参照与比较之一:对取消加试的反思58-61第一节工科院校产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58-59第二节建筑院校与专业的基础教学59-61第八章参照与比较之二:国外设计院校入学试题分析61-67第一节创意与技能:以日本京都艺术大学设计部为例61-63第二节看平时习作录取:以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为例63第三节写作加创意:以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为例63-65第四节教授认定录取:以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为例65-67第九章试题之外:管理因素制约与无奈的选择67-79第一节省级区域统考与院校单独招生67-69第二节考生人数与考试组织管理69第三节成绩评定标准69-70第四节志愿择校填报与录取程序方式70-79结论79-81附录81-92附录181-86附录286-88附录388-92致谢92-93参考文献9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