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模经历建模过程试述积累建模经验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21697 浏览:960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孙惠蓉: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市新区优秀班主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在市、区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竞赛中获得

一、二等奖。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包括对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抽象、简化,以及确立、求解、验证、解释、应用和拓展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建模既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小学生而言,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经历完整的建模过程,初步体会模型思想,积累建模经验是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覆盖的规律”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积累建模经验。

一、模型准备,激活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信息,再把问题情境中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并抽象提炼出数学语言,进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做好模型准备、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
教学时,教师用童话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精彩的羊羊运动会开幕了,老村长正在给小羊们发门票呢!这100张门票是连号的!如果喜羊羊想和美羊羊坐在一起,他们可以从这100张连号票中拿哪两张票?有的学生说想拿第一张和第二张,有的学生说想拿第2张和第三张,还有学生想到编号,拿1号票和2号票,我顺水推舟地给这些连号票标上数字,然后让学生猜测从100张门票中,每次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猜测的答案各不相同,认为题目太复杂。于是,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如果有10张门票,每次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把门票进行编号,从数学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建模的角度看,是学生在了解问题背景、掌握研究对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特征和学习目的对门票的简化,并用简明、精确的数学语言——编号进行描述,反映了学生具有数学“简化”的潜意识,也就是开始了数学建模第一步——模型准备。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激活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上,为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需要学生在“做”数学和“思考”数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时,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建模过程,努力帮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建模首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特点和建模目的提出合理假设,引导学生在操作、证明、交流和质疑中用事实验证自己的假设(或纠正自己的错误假设)。
学生在作业纸上用画一画、连一连或者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一共有9种不同的拿法。学生汇报后,笔者边张贴1~10的数表,边用方框演示框中的两个数表示一种拿法(告诉学生用长方形方框框住1和2,就相当于拿了第1张和第2张门票),然后让学生演示一下方框的平移,并让学生猜一猜方框可以平移几次,再一起进行平移验证,结果发现方框平移了8次。方框平移了8次,为什么得到的是9种不同的拿法呢?学生发现第一次把框放上去时没有移动,加上这种拿法,一共有8+1=9种拿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拿门票的过程,红框向右平移的过程,每移动一次,红框内对应的第一个数闪烁。帮助学生反思:框住最左边2个数,是第一种拿法,从1开始;平移方框2、3,是第2种拿法,从2开始;平移方框3、4,是第3种拿法,从3开始;继续平移……9、10,从9开始,有9种拿法。这样,学生在操作、交流和反思中初步形成了操作活动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模型假设:到所有数框结束为止,从几开始框,就有几种拿法。提出的假设到底对不对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10张连号票上每次取3张连号票,有几种不同拿法?每次拿4张、5张呢?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合作探究。交流时,第一小组的学生说方框移动次数,让其余学生说几种不同拿法,或者说总数和每次框的个数、让其余学生说几种不同拿法,进而让框的学生验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门票总张数、每次框的张数和不同拿法之间的规律:总张数-每次框的个数+1=不同拿法的总数。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15张连号的票,每次拿2张,有几种不同的拿法?每次拿4张呢?a张连续的票排成一排,每次拿b张,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通过验证发现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学生在编号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操作活动,探索出9种拿法后进一步思考“如果要拿3张连号的门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根据刚刚获得的解题经验得出有8种拿法,结合课件演示,把实际“拿门票”的过程抽象出“方框平移次数+1=拿门票的方法总数”。这是学生循序渐进对思维过程简化的结果,也是学生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的简化,并用精确语言提出的一种假设,进而引导学生刻画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平移a-b次,得到a-b+1个不同的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对模型从数学上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最后用字母表示,就对模型进行了优化。这样,学生在连续性操作活动中不但积累了操作活动经验——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平移,而且初步积累了建模的思维活动经验:先提出假设,再进行验证、解释、优化,还在反思过程中内化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应用模型,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数学建模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有效巩固数学建模能力,强化数学建模意识,领悟数学建模思想,而且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规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和模型优化的过程,思维在平衡与失衡的交替中螺旋上升,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
模型建立后,应引导学生利用抽象出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模型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 模型模仿练习。

有100张门票,喜羊羊和美羊羊每次拿连号的两张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拿法?
有100张门票,如果沸羊羊、懒羊羊和喜羊羊、美羊羊他们坐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拿法?

2. 模型变式练习。

喜羊羊和美羊羊到会场,发现第一排有18个座位。他们准备坐在第一排的连续两个座位上。如果喜羊羊坐在美羊羊的右边,一共有几种不同坐法?如果第16号座位已经有人坐了,那么,他们现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坐法?
在羊羊运动会的庆功宴会上,一张桌子周围有10把椅子,喜羊羊想坐在美羊羊的右边,一共有有几种不同坐法?
学生在应用模型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加以剖析,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促进模型的内化。学生在应用建构的数学模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逐层渐进(由模型模仿到模型变式)过程中,对知识能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反思,从而能灵活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新问题。
总之,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建模活动素材,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调动已有的“找规律”经验,提出解决“覆盖规律”的假设,进行验证,并将新模型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建模活动过程中,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结构,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在获得结构化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编辑:陈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