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贵州省国学教育对贵州省高职高专学生素质培养影响分析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36017 浏览:1605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全国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提出了“订单式”、“三明治”、“2+1”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得到初步显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由此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随着社会科技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用人单位生产、管理一线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他们更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具有较好人文素质的人才。可见,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职;素质养成
1674-9324(2013)36-0115-03

一、国学何谓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也有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不过这里所说的“国学”均指国家所设立的学校,与今时所说之“国学”并不相同。

(一)近代“国学”的定义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自战争以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西方文化在此期间广泛流入,对中国固有文化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国家和民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危机。以邓实和国粹派的黄节等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征服首先是其语言文化被消灭,就像印度、波兰等国,皆是如此。因此,他们从对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双重忧患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个国家与其国学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关系,要复兴国家,就要保存文化,因此,这里所说的“国学”是指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辛亥革命以后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对于“国学”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国学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理念和基本学术倾向,如毛子水所作《国故与科学的精神》,这里所说的国故与清末时期的国语大致相同,毛子水定义为“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到了19世纪20年代,“整理国故”经胡适的肯定,影响逐渐扩大,胡适对“国学”所作的解释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另外针对当时层出不穷的“国学”观点,马一浮反对将“国学”界定为小学、经学、子学、史学,他认为四部只是图书分类目录。由对国学的词语分析入手,他指出“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
以上论述,无论是从文化层面还是学术层面,虽然对“国学”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数都是从人文学科的范畴出发,理解为中国本国之学、中国固有的历史文化,体现的是在旧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种文化自觉。

(二)现当代“国学”的定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张岱年在其所著的《国学丛书》的序言中写到,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其中自然科学又包括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里所说的“国学”包括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外延相较于20世纪初已大为拓宽。张岱年对于“国学”的定义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传统文化。刘梦溪认为,通常说来,一般把周秦已降至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意义所说的“国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六艺之学”的定义都无法囊括所有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何谓“国学”,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甚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至对于“国学”的基本边界也没有一定的统一认识。不过,它是用来指称中国传统的一切知识与文化系统,而不包括近现代中国所接受的西方的知识系统,这一宽泛的边界大体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第二是学术技艺层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的传承。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例如《论语》、《孟子》,根本意义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第四是民族精神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振兴国学并不仅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理论创新精神。

二、何为国学

(一)国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缺失

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下,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逐渐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素质的培养。目前,这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诸多社会问题相应出现,精神危机、道德危机、……[3]。笔者认为,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多的正面效应,如:(1)人文精神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追求,强调既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又要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2)重视道德教育。(3)注重“和谐”的观念。(4)“求实”的精神。(5)发展和应变的精神。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不知变通,其实不然。中国文化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追求突破、奋斗和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6)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见,没有精神文明保障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而理论思维的获得,学习人文科学尤其是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的“国学”理论是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

(二)何为国学

如上所说,“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的诠释,要学好国学,理解践行国学经典,意味着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从何入手去学呢?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任务重,实践教学安排又不能放松,应该如何去认识这个问题呢?参考了国内一些已经开设了国学教育的高职院校的做法,走访了贵州省一些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以下看法: 1.对于国学的学习,首先应当从阅读文本经典开始。中国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具象,变成了抽象的不间断的符号,于是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典籍,这些文字典籍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地阅读文本经典,或者从对经典的解读入手,都是学习的方法,但应该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学校可结合实际,利用早自习时间,开展国学经典晨读活动,学校可选择诸如《弟子规》、《论语》、《孟子》等开展晨读,每天15分钟阅读,10分钟分享,通过一些已经实行这一举措的高职院校来看,成效明显。
2.其次,学习国学,更应当注重实践,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的经典书籍中,注重对于文字、语法等使用,但是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是教人立身处世,更加注重人的品行,因此不仅要学经典,更要将为人处世之道时时处处体现在自己的实践当中去。学校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来进行有效的推进。
3.再次,学习国学注重的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精神上,人格上的历练,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要用一生去学习,去实践,去修身养性。学生学习重点是一种观念、态度的养成,在实践中去践行做人做事的理念,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后续学习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带来丰富的精神盛宴。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国学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必要性和实现的途径

(一)国学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层面所涵盖的内容: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应当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结合进行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于担负国家未来建设使命的学生而言,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改变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订单班、2+1等学制的推行,越来越显示出了校企文化有效融通的重要性。国学最大的文化内容是其包容性,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在用人、经营等项目上,要善于用哲学的眼光和科学的工具进行,而不是盲目地创新或走极端。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的融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走访的学校中,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在2010年开设了国学教育选修课,2011年以团队教学模式开设了延伸课程《改变你的28学时》,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并定期结合“文明修身”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从学生学习情况看,潜移默化的变化让人倍感欣慰,从对该校选修了该门课程的学生回访情况看,学生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变:(1)通过礼仪规范知识的学习,日常行为举止逐步规范。(2)孝悌、尊老、敬师、友爱观念增强。(3)诚信观念进一步增强。(4)进一步树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观。同时,从对其他学校的调研情况看,国学课程的开设并不普遍,但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希望通过国学教育的推行,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国学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实现的途径

1.开设《国学》课程教育。国学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儒、墨、道三家道德观进行一般比较,提炼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核心观念,突出儒家仁爱观对现代人道德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对当下困扰大众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索,通过选取极端情境下道德抉择的典型案例,以讨论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何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促成学生内在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以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世态人生。通过启蒙经典《三字经》与《弟子规》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概况,选取《论语》、《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依据,论述21世纪的今天仍然要学习并落实传统文化的原因,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经验得失讨论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有助于学生改善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引导学生直视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从修身立德做起,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有担当的当代大学生。针对商科学生的特点,从古代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华,分别从管理之道、工作之道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成为一名有道德感的商人;从读书之道、和谐之道等方面探讨如何成为有道德感的社会人。
2.启动“国学晨读”计划。学校可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开展国学经典晨读,每天15分钟阅读,还可以组织学习分享活动,逐步完善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将国学的精髓融入学生思想,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其他活动平台践行学习所得。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无论学生底子如何,心态如何,吸收多少,都不要轻言放弃,也许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感悟,但走上社会,人生阅历丰富了,就会慢慢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
3.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国学教育的开展不仅仅靠教师的传授,更需要感悟和意会,这就必须创造国学教育的氛围。因此,除了课堂教育外,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便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如:唐仁奎[4]等学者认为,一可以开展古典名著读书会,二可以举办国学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三可以通过校园网开设国学教育专栏,建立国学交流平台。笔者认为还可以成立国学学习社团,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影响作用,学校可指导“国学”社团的成立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的自我矛盾,融入群体生活,有良好交往能力。通过辅导员博客开展学习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内容,把国学的精粹融入学生文明修身活动中。
参考文献:
田正平,李成军.近代“国学”概念出处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3]付以琼.高校国学教育的文化使命[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5.
[4]唐仁奎,廖丽.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J].科技咨询,2011,(6).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作者简介:田歆(1975.10-),女,贵州铜仁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