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逆反心理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调适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6552 浏览:222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实际上,大多数读者偏偏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此节的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人生体验,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和最为普遍。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所谓逆反心理,通俗地说就是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你要我向东我偏朝西,你要我捉猴我偏逮鸡”。那么,逆反心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形形色色的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关于逆反心理的解释基本上归纳出了其本质属性:“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句话说,逆反心理就是,当客观事实与自身需要不相符合时,自身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这一解释表达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逆反心理源于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的矛盾,其中客观环境是外因,主体需要是内因,根据内外因关系可知,主体需要这个内因是逆反的根本原因;其二,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青少年的逆反表现尤为突出;其三,逆反心理是一种剧烈的抵触情绪或行为,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为特征。逆反包含着故意叛逆和反抗的意味,叛逆传统,反抗权威。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假如我们理智一点,让事实来说话,这样就根本不会受逆反心理的控制。三者中,认知成分是基础,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相类似的逆反对象一出现,人们就会下意识的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抵触情绪,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三者的平衡。

二、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

逆反心理是好是坏?这要辩证看待。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反判精神,当然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设想,人类如果一切都固守成规、因循守旧,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吗?有时逆反心理还会使人发奋努力,以非凡的意志战胜困难和阻力。尤其是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如果这时期的青年人一点也没有反抗,就没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就比如一艘帆船,正当扬帆起航之际,却突然风平浪静。那么,那次的航行却不可能达到远方。”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却是有害的,是不可取的。
有过分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事物采取非理智的反应方式。其特征是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和极端性。具体表现为,在外在要求的内容上,不管正确还是不正确、精华与糟粕,一味反对,一概排斥,盲目抵制,油盐不进,反其道而行之,而且不考虑后果;在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拒绝和对抗,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在目的上,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多是家长、老师、社会和组织上宣传的观念、制度、规范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建议、劝阻和批评,我行我素,而且常常是你越不让我干我偏要干,你让我干我还偏不干,其结果是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知识、技术、经验,影响人际关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危害

具有过分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常常持偏激态度,多表现出不响应、不配合、不以为然的态度,把自己摆在与家长、老师等对立的位置上,他们这样做,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发自一种自然而然的消极心理或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从主观方面分析其原因,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青少年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是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加之青少年的知识储备与社会阅历有限,对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不能科学地运用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看待问题。从客观方面分析其原因,是家长、老师等教育方法不当,忽视或不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比如家长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教导,老师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填鸭式”教育,空洞的灌输大道理所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信息,由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引导时机、方法和场合的不当,受教育者也会“紧闭心扉”,予以抵制。更何况教育对象是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例如,有的青少年学生不愿接受社会主流观点,不愿意听取长辈和教育者的意见,而刻意去表现自己的主见和个性,不惜争吵,甚至走向决裂、破坏与犯罪的极端;有的青少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逆反心理,旷课逃课,上课随意喧哗,玩手机,看小说;有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先进事迹和社会正面宣传扭曲思考,往往以偏概全地用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否定所有的正面宣传教育,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先进人物及其事迹,认为先进人物是做表面功夫,先进事迹是虚张声势、不真实,早已经过时,脱离生活实际;有的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不完善之处无限放大,以偏概全的否定社会先进典型。
过分逆反心理的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具体危害有二:一是束缚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经常存在逆反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能从他人的成功中得到宝贵启迪,从而妨碍其健康成长和社会化进程。二是会使青少年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过分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往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不计后果,以所谓的“维护正义”漠视校规法规,挑战社会规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其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青少年学生讨论,让青少年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了解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是促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向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弘扬正气,做到办事公平公正公开,评先进,学先进,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向正向发展提供良好土壤。
3.尊重信任青少年学生,保护青少年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精神和反叛精神,同时教给他们学会科学思维、理性思维。俗话说:“思想不得法,处处都犯傻”。造成青少年学生过分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哲学头脑”,思想简单,思维偏激片面,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教青少年学生学哲学、懂哲学、用哲学,尤其是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生活是需要有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理解人生的新的思路或新的视角的就是哲学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智慧、大聪明。教会青少年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批判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等方法认识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使自己成为一个智者。一旦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头脑,就会不糊涂、不偏激、不片面、不盲目。
4.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针对青少年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与成因,用有效方法进行疏导。比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疑惧、怨恨心理,教育者应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双方相互依赖。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把教育者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控制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版。
[3]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版。
[4]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5]王华:浅谈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9月第6卷第25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