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鉴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鉴赏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6509 浏览:196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该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育的种子,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艺术享受,欣赏书中的艺术美。
关键词:兴趣;体验;感悟
1003-2851(2013)-12-0029-01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尤其是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就自然会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艺术享受,欣赏书中的艺术美,在艺术欣赏中渴望创造美。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育的种子,让他们能在鉴赏中感知美、发现美、感悟美,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鉴赏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字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主动地学习。语文教学中用什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就是设置悬念。比如在教爷宗元的《江雪》一课时,学生会提出质疑:“那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去江中钓鱼?是因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吗?”。《稻草人》中让学生想一想稻草人“禁不住哭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用这样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求知欲。

二、读出精彩,渲染气氛

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使课文中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统一相结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另外,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基调,教师讲课的情绪要灵活多变,这样动情渲染,引导学生自然会达到情感的共鸣。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种有声有色的课文,只有朗读,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当。文中第三段写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串排比句式,将四种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轻柔”的小提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的大提琴声,“磅礴”的铜管乐声。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让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品味出语言之美。

三、音乐感知,再现诗情画意

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到需要教师加以烘托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步入美境之中,尽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会,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教师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五、适时启发,领悟开掘

任何思想,只有当字找到合适的“外衣”,才能成为现实的思想,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用语言传达炽热的感情,所以课堂语言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个合格的教师,会时刻注意课堂语言,会适时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文学作品的深刻往往表现为形象和立意的含蓄、曲折,许多作品中的美学意味往往也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启发学生做深层次的挖掘、探索。
总之,教师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能只停留在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而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唯有此,才能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