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农村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4543 浏览:116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能下笔有言,提笔能写,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
1002-7661(2013)31-048-01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就是“字、词、句、段、篇”,培养学生的就是“组字成词、组句成段、汇句成段,聚段成篇”的能力。在所有这些内容中,聚段成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作水平的高低能很好地反应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水平。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由于农村生活的单调,课外书籍少,作文素材缺乏等因素,一上作文课,总是觉得无从下笔,不知从何写起,如何写,写什么,表现出来的就是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其实归结下句话,就是缺乏作文的素材。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能下笔有言,提笔能写,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么,如何去积累作文素材呢?

一、加强读背、习练,让 “活水”显生机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时胸中有“米”,并有倾吐的,但同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写得生动有趣,有血有肉,可在有的同学笔下,只剩下干巴巴的筋、骨。究其原因,学生的语言贫瘠,有米难炊,饱受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活水”难显生机。时间长了,也就成“死水”了。怎么办?平时帮助学生进行积累。积累就需要读背,需要反复习练,一些唐诗、宋词、美文、佳句、好词还得读背。这似乎有点强制的味儿,与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似有矛盾。这只是我们理解上的偏差。试想,若没有足够量的积累,学生的双基怎能扎实,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其实关于语言积累,古人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说明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侍马可待”。用哲学上的话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二、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生“采百花之蜜”。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阅读也是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一种有效途径,让书籍成为学生的朋友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很重要。鲁迅《给颜黎民的信》中所谈的读书方法,我觉得是很有借鉴的价值。①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 现在的学生往往因崇拜某位作家,而专看他的作品,“追星”现象比较严重。如一些男生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谈起打呀杀呀来,头头是道,其实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②不要专看作文书。 一讲到要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的学生就大量购买作文书,苦读背诵,写作时生搬硬套,过了三年五载,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单读作文书是绝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到书海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习作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难表现出来。只有采“百花之粉,才能酿甘甜之蜜”。

三、加强积累氛围的营造,让生常保积累之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无兴趣进行积累,直接影响写作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积累氛围,让生常保积累之趣。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阅读,形成积累:(1)古诗文诵读比赛,增强文化底蕴。对于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附有的八十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按阶段完成指定背诵的篇目,强调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时候,既要注重思想的获得,也不能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叶圣陶《文心》);强调多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考优美的形式对内容的促进作用;其俭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感。(2)“小书架进课堂”,让阅读成为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班级都制定了一定的读书计划,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作为学校,开放了图书室,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3)“快乐小编辑”,自办小报,学会整合积累。长期以来,我积极倡导孩子自制手抄小报、电子小报,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整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完善自己的知识构建过程。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对阅读书籍进行指导、推荐,阅读面要广,要如蜜蜂采集百花般博览群书,将文中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储存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存“款”聚“财”,内化吸纳,随时备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处处有,生活即文章。我们只有树立“大习作教学观”,“以人为本”,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中发掘习作灵感,农村作文教学一定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5.
张化万,著.我的语文人生.2004(1).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