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浅谈浅谈高职生心理健康不足学术

更新时间:2023-12-30 点赞:21668 浏览:964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用SCL-90量表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有20.06%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8.95%的学生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不容忽视。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SCL-90量表
21世纪是人类迈向高度文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与优胜劣汰的时代,也是一个个人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的时代。高职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将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致力于提高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不仅是高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对高职生未来最重要、最有效的投资。为了解我院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和增进在校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采用了SCL-90量表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被测试群体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2007级、2008级的324名学生(男生195名,女生129名)。
测评工具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分为5级评分的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涉及情绪、感觉、意识、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5级评分即: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分别以1、2、3、4、5计分。各题单项分数之和为各因子总分,以得分高低反映被试的心理健康善和心理障碍的症状。
测查时间为2008年11月。

二、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在SCL-90自评量表的测查结果中,如果被试的某一项因子分≥2分,则在该因子方面有轻度障碍;因子分≥3分,则存在中度心理障碍。在下表(表1)中可以看出,324名被试中有65人至少有一项因子分≥2分,占总人数的20.06%;3分有29人,占总人数的8.95%。此外,其余情况见表1。
表1 324名高职生SCL-90量表因子分的人数统计

注:一个学生有可能有一个以上因子分≥2分和≥3分。
统计结果显示,被测试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积极健康的,但仍有20.06%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8.95%的学生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不容忽视。

2.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

(1)成长环境的比较
我们分别对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差异,但没有显著性(见表2)。在SCL-90量表中,农村学生在焦虑、忧郁等项目的分数相对较高;而城市学生则在人际关系、敌对和偏执等项目的分数相对较高。说明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品质的影响不同。如,农村学生具有吃苦精神但自卑感较强;城市学生自信但缺少毅力。两者各具优势,不能单纯来评价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就一定比经济落后地区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因为影响人心理水平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心理训练的内容以及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
表2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SCL-90测量结果比较

(2)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性别之间的个性心理因素差别在逐渐缩小,但高职生中女弱男强的局面没有改变,其差异仍然比较大。男生多喜欢运动且性格外向,其心理障碍及不良反应较少;而女生则多不喜欢运动且性格内向、较情绪化,其心理不良反应及障碍就较多。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因此可看出,高职女生中的心理问题及身体化现象比较严重。
表3 男、女生SCL-90测量结果比较

(3)新生与老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 新老生SCL-90测量结果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新生出现心理不良反应的现象明显高于老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生。这说明1年级的新生还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但由于他们缺乏交往的技巧和勇气,时常出现孤独感,再加上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或对专业不满意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产生“回归心理”和“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等负面心理。

3.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外界因素及个体心理因素

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外界因素主要有:社会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使紧张环境刺激增多;学校文化环境氛围中的消极因素;老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态度;教育思想的导向与社会环境因素的落差等。
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高职生情绪情感发展中的不稳定的因素;其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不良因素;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通过对上述高职在校生进行SCL-90自评量表测查,有20.06%的学生存在着轻度的心理障碍,有8.95%的学生存在着中度的心理障碍,这说明,我们的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差。
(2)学生中男、女生之间,3年级学生和1年级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建议
(1)加强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开设学生心理讨论和心理咨询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发挥全方位的非专业性心理教育的作用。每位老师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心理教育的渗透。学校要通过举办各种表现学生个性和发现自我价值的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许同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
[3]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