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教学法谈高中物理中不足教学法如何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11621 浏览:465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课堂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以“Inter未来教育”的理论为基础,以《机械波》一章内容为例,对问题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高中阶段的问题法教学实施步骤和过程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教学法 问题情境 基本问题 章节问题 内容问题
1674-4810(2013)17-0145-02
中学物理教学法有很多种,如讲解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习题练习法等,而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问题教学,从五六十年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为何要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怎样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结合“Inter未来教育”中学习的知识来总结笔者对此的认识:

一、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

著名哲学家迦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从这位哲学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对于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这一说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陈述”,而没有机会触及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由于学生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而且事实性知识也没有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具备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和习惯。问题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
在不断发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的上升过程中发展前进的。因此,我们必须将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

二、问题情境设置的方式

问题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1)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2)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种模式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问题来引导教学,才能使学生致力于揭示所学的内容呢?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问题情境需有一定的原则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3)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问题情境的设置并不是越难越好,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此外,问题的提出应有明确的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在教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跨度不宜太大,缺乏思维的启发性和针对性,一次向学生提出,易产生过频过急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地跟着问题转,不知所云,无从回答,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此时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层层推进,逼近最后的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要具有合理的递进性和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能自己独立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并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能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知识建构,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问题情境设置的阶段性

由于在问题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设置出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按照这一系列的问题逐步讨论、探究,直至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也是教学目的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将问题的提出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1.基本问题

我认为每个单元学习前需提出一个能够揭示出本单元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易回答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我们可将这类问题称为“基本问题”。
在《机械波》这一单元的教学前,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基本问题:(1)你看过钱塘江潮水吗?你知道它的成因吗?(2)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
由此,我们可看出基本问题有着一定的穿透力和挑战性,但却不能作为我们具体教学的成功通道。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可能过于广泛及抽象,所以我们还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于此特定单元的探究。

2.单元(章节)问题

单元(章节)问题主要是一组针对于具体的单元(章节)的主题及核心内容所提出的;它属于开放性问题(意味着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线路),没有一定的正确答案;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及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可将这类问题称为“单元(章节)问题”。
例如,我在《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的章节中安排的单元(章节)问题有:(1)单棵水草为何难于挡住水波前进?(2)为什么会出现“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象?(3)两球相撞会怎样?两波相遇又会怎样?(4)广场广播时,为什么有的地方声音大有的地方声音小?
从以上几个提问可看出,单元(章节)问题是直接支持学习,并且都是生活现象或事实。学生为了自己能够充分认识及解决这类问题,他们必须要认真观察、探讨这些现象或事实,由此得出些假设或发现新的问题,而不是得出预期的“答案”。

3.内容问题

经过单元(章节)问题的探究、解答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或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由问题得出的推理、假设、结论及新问题来进行判定或给予启示。
最后,我们可根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主要内容结合课程标准提出具有归纳性、结论性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从生活现象或实验结果中直接总结归纳出其答案,而这些答案就是本单元(章节)中学生所必须要理解、掌握的内容。这类问题我们可称之为“内容问题”。
例如,在《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章节中,其内容问题有:(1)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3)波的叠加有哪些特点?(4)什么是波的干涉及干涉图样?如何对其分析?(5)产生稳定干涉现象、形成干涉图样的条件是什么?
循着“基本问题→单元(章节)问题→内容问题”的顺序展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高涨,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逐渐缩小,问题的针对性越来越强,目标也逐渐明确。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基本上做到了“现象→问题→结论”这一过程,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结论”,而是获得了得出这个结论的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主动完成认知建构,才能真正获得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现象和科学实例为蓝本而设计的大量物理实验和习题,始终贯穿一条弘扬科学探索精神,展现科学创造魅力的主线。同学们正是在这种其他学科并不多见的全方位心理体验中,产生探索求新的思想共鸣,获得创新人格的进一步完善。正是物理学知识的这一特点,问题教学法是更适合于物理学科特点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