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对策技巧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8105 浏览:123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充分备课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得以进行的保障。我主要从化解课时难点和抓住课时重点方面去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化解教材内容的难点

1. 找出新旧知识联系的梯子。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概念或理论性知识、具备了化学学科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已学知识挂钩,让学生沿着旧知识的台阶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前进过程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从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找出新旧知识联系,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朝新知识的大门走去,在走向新知识的路途中观察着思考着感悟着收获着。
2. 将难点化整为零。对于一节化学新课“如何突破课时难点”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有时将难点化解为几个容易操作的实验或在实验中设计几组承上启下的思考题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如原电池教学的难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何“以铜锌原电池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如何理解原理中“电流的形成、电子的流动方向、两极的反应”这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并让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学生思考三个问题。通过三次实验和环环相扣的三组思考题,“辩、练、用”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方式、该转化必须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而且还需要原电池这种装置,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电流产生的原理就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掌握了。这些设计,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处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尽可能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在关键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等待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原电池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次将难点化整为零教学设计产生的教学效果不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对待学生的知识难点就像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而教师在问题预设中帮助了学生又不让他察觉,让学生觉得是通过自己努力所获,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难点就不再难了。

二、设计有驱动性的问题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

驱动性问题是在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中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和回答,并用来组织和驱动的活动。当学生合作寻找驱动性问题的答案时,他们就发展了对于与项目有关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1. 化学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是不确定的化学问题。比如鲁教版必修1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硫酸和盐酸的性质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硝酸与铜能反应吗?硝酸与稀硫酸、稀盐酸性质相似吗?(2)常温下,浓硝酸与单质铁、铝反应放出氢气吗?为什么?如果加热呢?(3)浓硝酸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还原产物是什么?稀硝酸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还原产物是什么?(4)硝酸如何保存?为什么?
这里的驱动性问题是:“硝酸与铜能反应吗?”在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拿硝酸与熟悉的硫酸和稀盐酸性质相比较,这样就打开他们思维的匣子,带着疑问和好奇,产生学习的。下面接着设计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驱动性问题的梯子,顺着这个梯子,学生分析讨论、动手实验或观察实验,寻找出硝酸、稀硫酸、稀盐酸之间的异同,掀开硝酸性质的“神秘”面纱,从而获得硝酸的性质。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善于诱思,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释疑。
2. 化学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是某一新奇而又变幻的实验现象。如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表演小戏法:我拿着一个无色透明的瓶子对学生说:“我可以把这瓶清水变成豆浆,再把豆浆变成清水。”…… 猜猜,这戏法是怎么变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带出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驱动性问题的关键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或惊讶,从而产生学习的,在后继的学习探究思考和交流讨论中,学生就 “顺势”将课时重点收入囊中,从而实现学生真正的主体能动性,主观参与性。所以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课时内容进行包装整合,甚至加工“再造”。
责任编辑 罗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