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格如何将品格教育有效渗透于历史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34913 浏览:1597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塑造良好品格是打造幸福人生的重要前提。历史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品格的重要阵地。面对教育目标“功利化”,教学灵魂“成绩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幸福感的下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品格教育”有效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努力打造幸福课堂。
关键词: 品格教育 历史教学 幸福感 精神成长
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加剧,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能体现整个国家、全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品格”。以往只关注儿童考试成绩的教育理念显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品格健全的学生,促成他们的幸福成长?理查德·韦斯伯德在《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中写道: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而道德是幸福感形成的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品格健全的孩子,让他们具有关爱他人、欣赏他人、富有责任感等美好品质,有必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所谓品格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普遍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其选择、认同、坚信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坚定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历史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品格的重要阵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历史教学现状不甚理想。自历史学科加入中考行列后,家长、教师、学生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是关注的焦点是“分数”。教育目标被功利化,成绩成了教学的“灵魂”。历史课正在逐渐丧失在道德情操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核心功能。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幸福感正在下降。如何走出教育困境,重拾历史学科对于“人性”塑造的重要性,让“品格教育”有效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追求自我完善,教师现身说法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导航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历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在许多学校专业历史教师人数有限,有一部分是其他老师兼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甚了解,照本宣科,忽略知识点与情感价值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即使是专业老师,在片面追求成绩的大环境下,对分不对人,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妨碍学生的品格成长。所以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师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才能给予学生快乐成长的源泉。教师要对所属学科知识与素养等再学习、再提高。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多阅读教育的经典著作,多与智者对话,吸收精华,用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要多反思、多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并且能将辩证的历史史观、坚定的人生信念、关爱他人的品性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道德素养,在道德成长方面要进行终身学习。理查德·韦斯伯德认为:道德成长、道德完善将贯穿人的一生。为了培养出品格健全的学生,教师在道德成长方面应进行终身学习。教师要重视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的责任心、意志品质、情感能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课堂上,教师的爱、恨、好、恶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教师要不断追求自我品格的完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要使别人获得真正的生活,就得发动别人去追求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天资和智力,认识到这一崇高任务,教师就得首先开始自我修养,教师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我完善,因为现身说法最有感染力。

二、精选“史料”,资治育人

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史料”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其事,知其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史料”感悟历史,能“述往事,思来者”,能以“史”为鉴,做好自己,善待他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要精选史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能透过历史人物的品质,提升自我。
如《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课可引用史料:“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bi)世代见之。”这是安徽凤阳《御制皇陵碑》上的碑文,上面记载了朱元璋的经历。历朝皇帝都有修家谱家史的惯例,很多都是让儒臣们写,儒臣们极尽粉饰之能。但朱元璋亲自执笔把自己的艰难困苦写下来,就是想以此告诫子孙后代,作为他们的借鉴。教师通过“史料”一步步揭露朱元璋的“身世之谜”(贫农出身,当过放牛娃,做过乞丐和尚)、“长相之谜”(丑陋)、“治国之谜”,然后插入“感悟历史”环节,师生共同感悟历史:你不可以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和实力;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做人就要做真实的自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读史即读人,读人即读心,等等。通过史料,“历史感悟”,让其成为历史教学的暖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品格完善。
教师要用心筛选史料,让“史料”起到资治育人的作用。教师既要有根据史料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又要有影响学生情感和行为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做出价值选择和将道德选择固着化,使学生的精神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三、关注时事热点,感悟现实生活

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讲授历史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最近发生的钓鱼岛争端问题,教师可以引用近代史部分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领土主权问题,探讨中日民族问题,探讨当代中国人如何爱国问题,分析抵制日货、打砸烧举动的利弊问题,等等,以此导入“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救亡史,也是一部发展史。在这个阶段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如在虎门与敌人搏斗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关天培,在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他们身上的美德与高尚情操、爱国精神是传承不息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人物为线索,联系当前热点,展开探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有一种亲近感。通过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让他们深刻体悟历史与生活的交接点,从而健全人格,丰富情感。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