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培养学生应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自编自解数学不足能力流程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23633 浏览:1000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运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自编自解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教师要走进生活,还原生活情境,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自编自解 ;问题

一、 走进生活,自编自解数学问题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一次,笔者学校附近即将建设一个新农村示范点,于是笔者先到示范点了解地形地貌,绘成示意图,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学生有的建议将通往村子的路用水泥铺设并在两边种上樟树,有的建议将村子里一些旧房子用彩色涂料刷新,有的建议在村广场上铺设方砖并安装一些健身器材……但是,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较为精确详实的数据呢?学生纷纷要求到实地去测量。于是笔者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负责采集村里公路数据,一组负责旧房子改造的数据采集,一组负责广场改造的数据采集。第二天,各组学生统计上来的数据详细得让人感到吃惊。
就这样一次源于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提高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使体素质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二、 还原生活情境,自编自解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其实就是人们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小学数学知识一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小学生在理解和认知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还原知识生发的生活情境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题目:把1、2、3、…9、10十个数填在空格里,□+□=□+□=□+□=□+□=□+□每个数只能填一次,如果直接把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告诉学生,他们虽然能很快完成答题,但不一定能理解,印象也不会深刻。于是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一场拔河比赛。笔者从班上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618jyw.com
抽出四位个子相差比较大的学生,分别以1、2、9、10来代表他们的力气指数,然后请学生为他们分组,学生很快得出了如何搭配两方人员才公平公正、实力相当的方法,并顺着这条思路毫不费力就解答了这道题目。在自编自解类似题目的作业中,学生编出了“1、3、5、7…”这些奇数和“2、4、6、8…”偶数配对的题目,而且触类旁通找出了“1+2+3+…+100”等题目的解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把课堂知识教学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使数学知识变得来有影、去有踪、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清,而且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大作用。

三、 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自编自解数学问题

如果说数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其核心价值在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在于培养高于生活的慎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年级学生能通过实验判断、推理出事理规律,形成经验知识。在 “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中,教材用梯形公式计算钢管根数:有一堆钢管,最上层4根,每层根数依次多1,最下层16根,一共13层,一共有多少根钢管?学生知道把同样的两堆钢管堆放,也可以堆放成一个侧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就可以运用梯形公式进行计算,而这一生活中的习题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梯形面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道题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4+5+6+7+8+9+10+11+12+13+14+15+16和(4+16)×13÷2,让学生得出等差数列求和,都可以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继而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的呢?
有了前面的比较和分析,学生会想到生活中凡是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都可以用梯形面积的公式,如电影院第一排的座位是22个,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2,最后一排48个座位,一共14排,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教师再让学生编一道运用梯形面积解决求堤坝面积、水渠截面等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巩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