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朗诵让朗诵演绎生命律动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5135 浏览:172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些误解误导必然导致朗读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内在联系的割裂,朗读教学在高中课堂得不到重视也就在所难免了。其实朗读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中一种好的传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经典名言都体现着这一重要的学习经验。而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却未能对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弃置一旁,很长一段时间内忽略了朗读这个传统教学的精粹。而且朗诵也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朗读更是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本人教学《鸟啼》为例,谈谈朗诵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朗诵有助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信学生的朗诵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在教学劳伦斯的《鸟啼》时,导入就是通过播放“百鸟争鸣”的音乐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对“鸟啼”声和古诗词句的联想与感悟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接着请个别学生朗读,通过声音来区别诗句所表达出的情态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如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中体现出的画面美、生命力及作者的情态,学生兴致很高。这一过程的设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心灵的感觉,也激发了学生运用声音去演绎的冲动和,为下面感悟劳伦斯的《鸟啼》作了一个很好的感情铺垫和朗诵舞台的搭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发挥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要求。

二、朗诵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人类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便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一种绝好方法。它省略了对文章进行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繁琐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鸟啼》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将朗诵融入评点感悟的方法,将“品—写—读”融合起来,以读促感。要求学生先找出有关“鸟啼”描写的语句段落,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小组进行交流点评,再进行课堂交流。老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指导,并要求全体学生模仿着齐读所鉴赏的语句,从而进一步赏析作者对这一声声鸟啼的感受。如:“①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②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③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④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⑤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⑥我们耳中充塞的,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动的号音,那造物从身后追赶上来,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这些语句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通感,调动各种器官,贯通视觉、听觉和心灵感觉,感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感受生命的律动和不可遏抑。学生小组推举出组内的代表,一组一句,分别朗读以上各句,并且告诉大家该怎样读,要读出怎样的味道来,为什么要这样读。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或予以掌声赞同或予以掌声鼓励加油。如学生所感:句①“因为鸽子刚刚从冬天的沉重下舒缓过来,所以不间断、缓慢、笨拙,这些声音的特征表现就很有形象感,应读得沉缓一些,以体现那种吃力感。”句②“要读出一种在含糊状态下萌发明亮的感觉,所以前半句要沉缓,后半句却要稍微昂扬一点,就像是一种信号,一种召唤。”句③“听到这鸟啼声,仿佛整个春天的到来,而且这里有一个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过程,所以应读出一种轻快感和力量感。”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朗诵的体悟和朗诵的再现活动中,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心须多揣摩”。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读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所以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

三、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

朗读对理解文本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诵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因为诵读不是单纯的看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对读物的再理解和再体验。“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的去处。”例如小说中的语言描写,表面上看似平常,而里面却蕴含着丰富微妙的内涵,并且这些内涵又必须借助朗读来揭示其深层的含义。在《鸟啼》一文中,就是通过以问题纽带来带动朗诵思考的教学体验。教师出示一组问题:“在鸟啼中,作者引发了对什么的思考?生是什么?死是什么?生与死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语句后能够自主地吟诵出问题的答案,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死问题的诠释。例句:①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②生命复生,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③在死亡的王国里,不会有清越的歌声,正如死亡不能美化生的世界。④死去的,就让它死去。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的冲动呢?⑤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要向死而生。针对以上语句,学生自由感悟发言。以下为几个学生的发言:老师,我从①中读出了死亡是一种必然;从②中我读出了生命的美好;从③中我读出了要珍惜生命,生命是宝贵的;从④中读出了一种面对死亡的坦然的态度,让我联想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概,读出了“凤凰涅槃”的向死而生的精神……学生的情思一发而不可收,通过理解感悟性的朗诵,调动起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所以,朗读在自觉不自觉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精彩的朗读,能使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自然地流淌和显现,诱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油然而生。如果朗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铿锵婉转的音调流入耳膜,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浮现眼前,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田,朗读者该是多么陶醉于美的天地啊!为唤起学生的朗读乐趣,当然还需要教师本身的诵读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的深厚。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智力架构》一书中提出的智能多元论,引起教育家和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加德纳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每个人都有能力使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朗读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予以鼓励、培养和指导。因此,高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这些层面上,也不是仅作为教学的过渡环节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而已。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起一座让学生走向作品深层,触摸作品美好品质的桥梁。倘能如此,学生方可享受朗读,喜欢朗读,从朗读中获得审美的乐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者,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让朗诵演绎出生命的律动和精彩!
方丽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责任编校:老 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