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治学浅论曾国藩治学思想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0897 浏览:1438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曾国藩是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清末名臣。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倡议下,清王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个人影响之大、之深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他的教育思想,相比之下受到的关注就少之又少了。从他写给家人的信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位有着真知灼见的教育大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此书汇编了曾国藩所写的一千多封家书,家书中阐述了他求过自律的修身之道、尊师敬贤的交友之道、济穷抚贫的助人之道等等,其中严谨专一的治学之道对其家人及后世可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曾国藩的治学思想进行具体阐述。

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封提到了“有恒”,他对儿子说:“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他认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尤其是学习,只要能坚持不懈终究会有所成就。他主张“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唯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诚然,曾国藩在治学上是极力推崇“有恒”的,他认为读书如果没有恒心必然不成气候。当然在告诫家人的同时曾国藩也以身作则,无论是在京师还是在行伍,或读书或札记,皆从不间断。他在家书中曾说到自己,虽然政务繁忙,但无论是经史诗集还是文集他每天都坚持看二十页书,从不停歇荒废正业。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成就了他以后的丰功伟业。也正是他的以身作则让他的弟弟、孩子们受益良多。回归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被师长教导要持之以恒的经历。人贵有恒已经成了人们推崇的信念,因为大家相信无论学习、工作还是做别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愿意坚持,必然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二、“凡事皆贵专”

这一点就治学而言笔者认为曾国藩主要表达了两层内涵。第一,曾国藩认为“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炫彼夺,则大不可。”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做到确定自己的心志,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只有坚定了意志才有可能专心地学习,也才有可能使读书产生最好的效果。像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小猫钓鱼一样,如果小猫一直被身边的蜻蜓、蝴蝶吸引着,那它永远也不可能钓到鱼。第二,主要是从读书的方式上来说。曾国藩告诫他的家人,读书应该一本一本的读,而不应该几本书混杂着,今天看这本明天看那本。他认为人们只有专心地一本一本的研读书中内容,才有可能有专一、精准的见解。不然很容易混淆,或者只粗略地看懂了表面内容,而没有真知灼见。总的说来,曾国藩极力强调学习要“专”。他认为读书不仅要确定心志,做到认真专一,而且还要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式,力求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研读的状态,从而达到精专的效果。

三、“读书宜选一名师”且“事事需勤思善问”

这一点曾国藩可谓给他的家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京师期间,就有很多良师益友,如当时义理学派大家唐鉴和大学士倭艮峰等。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经常写些诗文交流切磋,使其在大家的帮助下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自己有所收益的同时曾国藩还将所得之法传予弟弟、儿子并多次为他们推荐良师。他曾告诫家人“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即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3]可见,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老师与朋友对自己的成长至关重要。当然,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把一个人的成败都归咎在老师、朋友身上,而是要更加清楚,想要有所成就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身的发展。曾国藩除了在学习上与家人、老师互相交流外,对于不懂的问题也多想多问,待有所得便附在家书中供弟弟、儿子学习。他的弟弟对自己所写诗文不是很懂,来信询问,曾国藩很是欣慰并告诉他“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可见,曾国藩对选择良师益友及勤思好问十分重视。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只有不耻下问,谦虚好学,才能扩充自身的学问。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切身做到这一点的基础上,还极力帮助他人择师、适时赞扬他人善问,给他人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这也值得师长们学习借鉴,指导学生、孩子有效学习。

四、因材施教,依兴趣发展

曾国藩不是一味地让家人读四书五经、八股文等考试书目,也没有要求他们读书一定要考取功名。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兴趣爱好指导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这一观点的很好证明。老大曾纪泽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正是兴趣的趋势,才使得曾纪泽有出版《西学述略细说》和《序》的优异成果。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也是如此。在发现二儿子对数学感兴趣后他便鼓励曾纪鸿认真研究数学,使得曾纪鸿在数学上也有很高成就。曾国藩不仅仅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上坚持因材施教,在教育其他人上也是一样。当年为了加强清政府的实力,他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选拔出一些聪明的、最重要的是对西学感兴趣的孩子出国学习。正因为有他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孩子们兴趣的重视,才有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批有卓越成绩的留学生。这第一批30多个孩子中,詹天佑可谓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基础。可见,曾国藩这一因材施教的治学思想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一治学思想在现下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就当时考试为官的社会风气,曾国藩的这一举措还是具有先驱意义的。不仅如此,他还支持儿媳读书,这更是鲜有人为之。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是他几十年家庭教育的精华,其前后一贯,诚恳真挚地表达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他在教导家人发奋读书的同时还为他们怎样读、读什么进行了指导,对家人的帮助非常之大。当然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他告诫人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精,更应该做到在学习过程中谦虚谨慎、不耻下问。他坚信只有注重与良师益友交流切磋并肯努力奋进的人才能学有所成。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可以称得上是家庭教育的指南针,它给我们今日的学习以很大的启发。同时,他自身对治学思想严格执行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注释:
[3]曾国藩:《曾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国藩家书》,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54页,第82页,第62页。
(张芳芳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410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