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磨蚀云南少数民族二语习得中语言磨蚀现象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8008 浏览:256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以语言磨蚀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影响外语磨蚀的七大因素,从语蚀本体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等三个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磨蚀现象做初步分析。
关键词:语言磨蚀 二语习得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日益增多,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习得问题也成为高校面临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本人就是一名少数民族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经历,以语言磨蚀的理论为指导,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二语习得中的磨蚀现象做如下分析。
1 语言磨蚀

1.1 定义

语言磨蚀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习得中,在英语文献中,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这个词还同时被翻译为语言流失、语言损耗等。它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也包括磨蚀、丧失的一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磨蚀和语言习得是同时存在的,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1.2 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回顾

语言磨蚀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从那时起,有关这门学科的各类文章就纷纷出现,主要是在美国,后来逐渐遍及欧洲许多国家。在国外,早期语言磨蚀研究主要是基于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和遗忘的理论,发展至今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母语的耗损方面,而在外语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二语习得与遗忘的关系、耗损与外语输入的关系、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干扰对耗损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界在语言磨蚀研究方面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但整体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研究还基本限于从记忆遗忘和僵化等方面,对一些具体问题还没有进行过实证性的探讨。

1.3 语言磨蚀的相关理论

根据国外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二语磨蚀应该从病理学和语言环境两个方面来分类。Van EIS把语言磨蚀分为四类:
(一)母语环境中母语的磨蚀。这一类一般属于病理性的变化,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语言会变得越来越贫乏甚至失语。
(二)二语环境中,母语的磨蚀。如笔者的一个朋友,在孩子长到5岁时全家移民到英国,在孩子长到8岁笔者再见到他时,就发现在他的母语对话中夹杂大量的英语,这是因为在他这个年龄阶段是二语学习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3年时间的全英语环境下的生活与学习已使他的母语能力受到严重磨蚀。

(三)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的磨蚀。这也就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四)二语环境中,第二语言的磨蚀。如笔者在英国访学时发现一些中国留学生因为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租房住在一起,即便他们已经在国外生活、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外语语用能力还是较差。

1.4 外语磨蚀的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国内外语言学现有资料证明,导致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有共七类:
(一)磨蚀前水平。这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性因素。1932年,Kennedy就发现磨蚀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磨蚀最明显的因素之一。

(二)磨蚀的时间。这是外语磨蚀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三)与受蚀语的接触。Edwards与Clark在不同的时期对相关外语学习人群作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表明: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正式学习结束后,如果没有处于外语环境中,随着其对外语接触的减少或停止,即可认为他们已经进入外语的磨蚀阶段。

(四)年龄因素。

(五)外语习得方式。Welten研究显示:年幼的儿童在自然环境中习得外语后,如再回到母语环境,如没有继续进行外语训练,其外语磨蚀会很明显,最终彻底遗忘。
(六)社会情感因素。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外语的态度和动机上。Jakobovits经过调查发现,在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因素中,动机占33%,才能占35%,智力占20%,其他因素占14%。由此可见,社会情感因素对外语磨蚀具有很强的影响。
(七)读写能力。“读写能力可有效地防止外语磨蚀”这是Olshtain提出的理论。在外语学习中,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上。写作技能是掌握一种外语的必要手段,读写是外语学习的基本功,学习掌握较强的读写能力能有效降低语言的磨蚀。
2 少数民族大学生二语习得磨蚀分析

2.1 磨蚀前水平

笔者就职于云南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曾对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6份,有效问卷257份,统计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126人,占学生总数的49%,其中英语入学成绩在90分以下(满分150分,90分为及格分)占63%。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他们要学好英语,比其他同学面临的困难更大。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而目标语——英语则成为第三语言,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在母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间进行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比较和转换。
Vechter的“倒置假设”理论认为,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和速度成反比。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如果能在语言磨蚀形成前能将外语学得很好,那么外语磨蚀速度就会减慢,其被磨蚀的量也会相对减少,而在正规语言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就没有继续接触外语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经过调查基本归纳为三点:一是这些学生本身对外语学习的畏惧心理;二是学习环境的缺失;三是学习动机的缺失。而这时,也正是语言磨蚀开始的时候,加之原来的外语水平也不是很好,磨蚀的量及速度就比其他学生快。

2.2 与受蚀语接触

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和时间对外语学习者日后外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根据Sapir-Whorf假说,不同语言体系的不同句法结构特点反映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思维及其表达方式上的某些不同特征。根据笔者对云南多数高校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在之后的整个学习生活中,都是母语与汉语交叉使用,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习得的磨蚀方面又与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个方面: 1.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阶段,都是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但是云南高校的民族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同一民族的学生也较多,他们平时在一起交流多使用本民族语言,因此他们都存在多语同时发展,也彼此磨蚀这样一个状况。
2.根据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少数大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还存在三语转换的现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他们的母语始终是他们的本民族语言,而汉语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及运用,也可视为他们的第二母语,但是当他们再学习另一门语言——英语时,他们往往需要在母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间进行比较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几种语言特征和词序构成混杂在一起,就容易产生语言信息的损失、信息的歧义等问题,加大学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也加剧了英语语言磨蚀的速度与量。

2.3 外语习得方式

笔者曾经对所执教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统计,数据表明,80%的非英语专业民族生仅把英语看作是自己能拿到书的“必需品”,而把时间、精力和热情更多地投入到相对实用的专业技能课上。这一点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虽然汉语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母语,但在运用上还是不如第一母语流利,我们授课都是英、汉兼用,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需要在英语、汉语和母语三种语言和文化的循环中不断切换,容易加大学习的负迁移,多数民族学生还在英语的学习阶段,就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磨蚀现象,一旦正式学习结束,磨蚀的量和速度将会加剧。

2.4 社会情感因素

在语言磨蚀的研究方面,我们所指的社会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动机可以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综合性动机指学习者为了融进所学语言的群体而学习此语言的愿望,具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乐于接触外族人,了解他们的文化,此类学习者的动机比较强烈,也能够持久,这样他们就能更多的进行语言输入。而工具性动机则显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是为了达到实用性目的,这种动机的存在无疑对语言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类学习者只学习他们认为是必要的内容。而且,一旦达到实用性的目的,他们的语言学习就会停止。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基本持工具性动机,他们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等。一旦正式学习结束后,他们很少再主动去接触英语,这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样就更加速了语言的磨蚀。
3 结束语
本文从国内外对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我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就二语习得中的磨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从而找到一些很好的教学途径,进一步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习得方面的磨蚀速度与磨蚀量。
参考文献:
Edwards , G. (ed.). 1977. Second2language Retention in the Public Service of Canada [C]. Ottawa :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of Canada.
Godsall2Myers, J. E. 1981.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 in German classroom bilinguals:A case study[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July 1982) 43/01:157-A.
[3]Hansen, L. 1999.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Koike, I. 1990. How the Japanese children los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ILA 9th World Congress of Applied Linguistics.Thessaloniki.
[5]Olshtain, E. 1986. The attr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with speakers of Hebrew [A]. In B. Weltens , K. de Bot , & T. van Els (eds.). 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gress [C]. Dordrecht, Holland: Foris.
[6]Nagasawa, S. 1999. Learning and los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 In L. Hansen(ed.).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 apanese Context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责任编辑:龙惠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