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激励机制创新与建构:理工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8786 浏览:270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理工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是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推动社科科研的发展则亟须建构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在理工高校原有的科研环境中发展社科科研,必须创新原有科研管理体系中的激励方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科科研;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是提升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的必要途径

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人员常有边缘人的负面想法,科研热情不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励可以产生人的动机,动机进而驱动人们的行为。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激励可以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组织绩效。把激励机制引入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体系中,促使社科科研人员努力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是提升理工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必要途径。
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塑造良性的科研氛围,使优秀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从事科研活动是广大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也是科研人员提升自我学识的主要方式。荣誉或物质上的回馈可以激发社科科研人员的热情,尤其是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的工作人员。公平的激励机制可以合理设定绩效标准和奖筹标准,从而满足科研人员多元化的需要,同时在竞争中淘汰缺乏基本科研能力的人员,有效优化科研资源。
源于:www.618jyw.com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高效整合科研人员的个体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起步晚,亟须整体统筹规划。而理工高校社科工作人员的科研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并非一致,很多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人员满足于做好岗位工作,对学校的整体科研目标不是十分了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可以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要,将个体的科研目标与学校整体科研规划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发挥个体科研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推进学校整体科研目标的实现。

二、适度创新理工高校社科科研激励机制

各理工高校在社科科研管理中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配套工作,为社科科研起步打下了基础,但仍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激励方法比较单一,很多高校采用科研奖金的方式,重视物质奖励。正面奖励比较多,但缺少对科研人员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2)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少文科教师在理工高校的科研环境下对社科科研兴趣不大,只把教学当做本职工作。这种忽视社科科研的态度在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中得不到全面约束,十分不利于理工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3)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各高校科研业绩的考核办法多是量化考核,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通常依据科研人员论文、专著数量,但不能考核其成果的质量。往往导致很多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成果数量,忽略学术成果的质量。(4)奖励力度较小。理工高校的很多科研资源分配集中在自然科学的项目上,社科科研人员获得的奖筹明显偏小。不少社科科研人员的水平得不到充分体现,晋升渠道也不畅通。
由此可见,适度创新理工高校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各理工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体制创新:(1)物质报酬和非物质奖励并重。物质报酬一般会鼓励急功近利,不利于学术成果质量的提升。非物质奖励是一种精神奖励,不侧重经济报酬,重在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提倡科研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提高本校科研水平的目标。(2)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相统一。很多理工高校在制订社科管理条例时,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进行正面的表扬、鼓励、奖励,未能对诸如盲目追求论文数量牟取科研奖励等不良行为加以有效制止。正面激励必不可少,负面激励也不可或缺,两者互相补充方能推动理工高校社科科研健康发展。(3)确立科研评价体系,弱化行政干预。科研奖励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在一线从事科研的广大教职工,涉及学校领导和科研人员的自身利益,通常会引起或多或多的行政干预。而行政干预会负面影响激励机制的稳定性和客观性,导致科研管理不稳定,危害学校科研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三、努力建构有理工高校特色的社科科研激励机制

要保证理工高校社科科研工作的深化开展,提高社科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必须改进目前理工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建构合理有效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成文的管理条例,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知识产权。对社科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进行实时跟进,保护好科研人员的专利权、著作权。同时也要处理好社科科研成果的质和量,回归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核心价值。
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建设,可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构建全面的激励机制管理体系。(1)物质激励机制。物质奖励是激励机制体系中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包括科研奖金、配套经费、分配住房、出国访问资助等正面激励。通过物质奖励的强化,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给予肯定,鼓励其科研活动的持续和加强。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奖励。如奖章、奖状等荣誉。物质奖励满足科研人员的生活物质需要,精神奖励满足科研人员的心理需要,两者都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推动社科科研深入开展。(2)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合理的竞争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竞争才有创新,在理工高校也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奖励优秀的科研人员,鞭策落后的科研人员。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特点,鼓励各类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与交流,培育社科类创新团队。重点培养人文社科类重大项目和课题的学术带头人,加强学术团队中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实现人文社科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3)政策激励机制。理工高校应适当注意政策倾斜,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社会科学研究。政策激励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尊重社科类人才的外部环境,肯定社科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果和学术价值,鼓励社科科研人员在理工高校的环境下做好社会科学研究。(4)组织激励机制。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中的组织引导很重要,组织引导涵盖了计划指标设置、管理条例和实施方法等措施,从多方面满足科研人员的各项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科研人员在组织中得到成长所必须的条件和机会,理工高校的各类科研组织要尊重社科科研人才,尊重人文社科类人才的成长规律;要为社科科研人员提供更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比较宽裕的科研条件;要建立有利于社科科研人员成长的职称考评体系,并与本校理工类科研指标相区别,适当增加社科科研指标的分值。可见,组织引导是理工高校社科科研激励机制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5)目标激励机制。目标激励是激励体系的基本方式之一,科研目标意味着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合适的科研目标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动力,通过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达到实现学校整体科研目标的目的。就当前理工高校社科科研发展而言,学校长远的科研目标若是能和科研人员的自身科研目标结合起来,就可激励广大管理者和年青科研人员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激励机制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发挥科研人员学术潜能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塑造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环境,激发理工高校社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是提高理工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刘正周,段万春.组织行为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刘玉玲,何威.新编管理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廖文琛.从激励理论中寻觅高校科研管理的思路[J].北方经贸,2007(10).
[4]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报,2008(5).
作者简介:李子白(198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副主任科员,从事高校科研管理研究。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630045。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