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解读在关系中解读文本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3762 浏览:111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培养学生在联系中深度解读文本,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使阅读理解更准确、合理,而且有利于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生成超越文本本身的新的认知。

一、引导学生在文本内部进行前后联系

任何词、句在书面语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别的词、句的互相组合和互相制约中构成一个表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并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表达由其所赋予的特定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理解词语、把握关键语句,还是概括具体内容、阐发抽象内容和含蓄语句,都要学会联系上下文阅读。
一篇文章,那么多的词句,哪些才是我们应重点关注并进行联系阅读的呢?
从形式上看,首先,我们当然要关注那些“显性关联”词句,也就是前后多次反复出现的词句、前后呼应的词句;其次,是那是存在“隐性关联”的词句,比如那些运用了铺垫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伏笔等手法的句段。
从内容上看,我们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发现与那些文本主旨“正相关”的联系,这也是在绝大多数的成功的阅读方法指导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一种方法。我们这里要更多强调一些似乎与主题“负相关”的词、句、段,从看似“矛盾”的关联中更能透彻地解读文本。比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从全文看,孔乙己是一个悲情人物,可是,“笑声”却贯穿了全篇,这显然应该引起阅读者的关注。通过前后联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这“笑声”既是对孔乙己身上的封建科举毒害印迹的嘲笑,又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们的冷漠、麻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对穷苦人的凉薄。又如,《口技》一文结尾强调道具的“一”,这与上文表演声响的“百千”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道具的简单更能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再如《捕蛇者说》一文中“熙熙而乐”也与前文捕蛇人的“大戚”形成“负相关”式的关联。捕蛇人的“乐”,实在是一种“含泪的乐”,这种“乐”读来更令人心酸!

二、引导学生联系其它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可从局部比较入手,逐步过渡到整体的、宏观的比较。局部的比较,可以是某一句话、某一段文字的比较,可以是某一种写法的比较。比如,由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够自然地联系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比较;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可以立即记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马上联想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凄凉。学生能够从眼前的文章的自然地联想到其它文章的相关内容,即便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联想,那也是思维能力的质的飞跃。
宏观上的比较包括作品主题、人物形象、选材、结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文体等方面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学生在比较中不仅加深了对新旧文本的理解,生成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的联系中由静态变成动态,由单向变为发散,由单薄变得丰满深邃,由沉寂变得灵动活跃。
抓住某一个比较点可以把一系列的文章联系起来,进行饶有趣味的整体解读。比如,扣住一个“变”字,就可以把《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建立起关联;抓住“老师”这一职业,可以让于漪的《往事依依》、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作品构成一部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园丁集”;以“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为命题,上述《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又可以跟《孔乙己》、《故乡》形成新的比较序列;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发,则可以将柳宗元、白居易的先“捕蛇者”、“刈麦人”之忧而忧,杜甫、欧阳修的后“天下寒士”、“滁人游”之乐而乐,组合成一幅古代优秀文人的动人画卷。
当然,题材、立意的相同、相近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不同观点、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的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具有特殊的作用。事实上,比较,就是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还有其他多种的比较阅读形式,如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应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

三、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材料解读文本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表达显现出来的文章主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任意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是关于作者的背景材料。鲁迅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如果不了解鲁迅一生苦苦寻求救国道路的历程,是无法真正读懂《藤野先生》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的情怀的。文章开头如横空飞来的一笔“也无非是这样”,正是延续了他在国内感到极度失望的情况下来到日本后的第一感受。鲁迅对人生的道路的最终选择,正是听从了那个时代的召唤,完全服从于他当时所认定的强国的需要。又如,像苏轼、陆游、李白等古代著名诗人,联系了他们的执著追求、他们的怀才不遇,才可能真切地听到并读懂他们的诗作中流淌出来的心灵深处的声音。 其次是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材料。《幽径悲剧》一文中提及到的缪行,距离现今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不作联系,学生是没法真正领会到季羡林先生的大悲之情、大爱之心的。读《故乡》、读《多收了三五斗》,就不能不提及那个特定时代农村的状况,农民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学习《出师表》一文,必然要联系三国鼎立的形势、后主刘禅的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等时代、人物背景,否则就无法真正深入诸葛亮内心,无法领会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至高评价。
还有选文所处的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的相关材料。例如对《骆驼祥子》整部作品的联系无疑有助于对《在烈日和暴雨下》文本的解读。对《呐喊》全书的简介,也必然有助于对其中的每篇作品的理解。但是,写作背景资料只是阅读教学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的一种补充资源,对文本解读只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过早地把写作背景材料和盘托出,可能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和独立感悟。只有巧妙地抓住联系背景材料的时机,优化联系背景材料的方式,方能真正地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培养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对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关注生活外,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地、不失时机地联系现实生活。比如,在教学《热爱生命》时,先引导学生回忆、雅安地震时的灾难画面,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忍耐中得到解救,在坚持中获得新生,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是那样真切,热爱生命的教学主题得到学生的强烈认同。
由于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可以在文本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关联,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联系生活有助于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现实生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生活,学习文本最终也应指导学生认识生活。《送行》一文的主人公从事的送行职业,跟农村里的“职业哭丧人”何其相似!《背影》里的老父亲,让你想起了自己终将老去的父母亲吗?《鼎湖山听泉》能否引发你对现实环境的忧虑?《散步》一定也让你忆起了自己温馨的家庭天伦之乐!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不仅可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能力。让我们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主、自由联系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因此而变得乐学、善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