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探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26214 浏览:1191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一千余年的发展中,书院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自有的特点。
【关键词】 讲会制度;平等论学;聘请名师;质疑问难;勇于论辩
2095-3089(2013)32-00-01

一、实行讲会制度,平等论学

讲会制度是古代书院的一种独特教学方式和学术交流活动。书院十分重视学术的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到了明代后期,顾宪成、高攀龙还特别制作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立。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这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如宋淳熙二年朱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习观点不同,曾在江西的鹅湖发生地激烈论辨。但朱熹并不因此而持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的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壁的说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于院门,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书院依靠讲会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氛围,提高了教学水平。

二、走出去请进来,聘请名师讲学

从古自今,创办名校,云集名师,广召开下才子,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这是每一位有志于办教育的崇高理想。古代书院为了发展壮大自己,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名师来院讲学,而一些名师宿儒也充分利用书院这个集教学、研究、传播为一体的学术重地,齐聚书院,宣讲自己的学术成果,张扬自己的学术思想。据史料记栽,自宋初几乎有名的思想家都到书院讲学。如宋代陆九渊讲学于象山精会,张栻讲学于岳麓书院,朱熹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吕祖谦讲学于明泽书院。名家的到来既普及了学术思想,扩大了书院的社会影响力,又提高了书院的社会地位。

三、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圣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他们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四、提倡质疑问题,勇于论辩

书院教学另一个重要重点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提倡质疑问难。书院教学一般是以个人钻研为主,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问,读书有疑,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所学内容和学习方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书院藏书丰富,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除了讲演,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答疑解难。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五、塑造人格,培养经世人才

与私学不一样,书院主要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科举仕进为办学目的,书院在素质方面十分注重人格培养。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书院还特别制订了规章制度。书院的学规是书院教育的总方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作了十分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如《白鹿洞书院教条》就是一个范例,体现了朱熹以“格扬、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一些讲学名师更是率先垂范。他们以学识渊博、品德过人赢得学生的尊重,以献身教育、热心育人的人格各到学生爱戴。如朱熹,既为经师,又为人师。书院在教学理念提出回归纯真。精神方面,摘自: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书院期望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激发人性至善、至美的一面;在文化方面,书院要求学生读书有良法,研习经史子集,通晓财务物理。唯其如此,书院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所作为的人士。
以上是我对书院教学特点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陈元晖,尹德新编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