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浅谈浅谈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途径

更新时间:2023-12-25 点赞:16313 浏览:702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95-3089(2013)32-0-01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标准为我们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准备工作和实施教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努力方向。可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语感差,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甚至优秀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之低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进步,能够持续、全面地发展,语文教师应尽快顺应课改的趋势,推动课改的步伐,把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长为一代新人。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语文学生素养

叶圣陶讲“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但在今天,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教了多少,上得如何,这是落后、也是不负责的教法。传授知识确实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教师怎样传授这些知识,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有没有完全接受?接受这些知识后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不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分析,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过程,要有“钓胜于渔”的思想。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时切记:教师不是在教知识,而是教怎样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从另一个侧面出体现出他们能力上的提升。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良好的教学方法从何而来?何时需要引导,如何进行启发?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好学生,首先需要研究学生,学生当然应当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三、积极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才得以实现,实践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
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实践的场所。如:写作方面,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语文学习专题讲座;组织作文竞赛,安排作文展览,编辑学生作文集等。阅读方面,建立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好书推荐活动等。口语交际方面,成立学校广播站,朗诵培训班,组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比赛、美文朗诵比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加各类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开展其他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局限于校园里,应该走入社会,走入自然。城镇、农村、工厂、山林……这些资源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到社区、农村里去,到工厂、山林里去,走近生活,亲近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高尚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充分肯定了现代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孙中山先生曾说,人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人格不健全的人、缺乏了高尚情感和道德修养的人,就像装满语文知识的冷冰冰的机器。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成长。具体而言,就是指导他们不断为自己设置奋斗目标,要帮助他们勇敢地克服学习和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激励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不断地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实际动作过程中,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自发展,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