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言文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对策学年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14974 浏览:607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提高文言文素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文言文是一门语言,要想学好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的兴趣应如何来培养呢?

一、善用诵读激趣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朗诵确实是一种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但许多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高度来使用,许多老师只是读读再读读,没有及时地诵读指导,也不配乐朗诵或创设情境朗诵,以致部分学生厌读。笔者经常要求学生第一遍要读流畅,第二遍要读出情感,第三遍要读出精彩,要让经过的听众驻足聆听,击掌叫好。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时,我充分地利用诵读,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欧阳修,这些文字都是发自肺腑,应该怎么读呢?并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对“乐”、“之”等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读得很好,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多了,并且兴致盎然。

二、善用故事激趣

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在讲课文时,巧妙地穿插一些小故事。
第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典故、趣事,只要涉及故事的内容都可以为学生讲解。如在讲《核舟记》时,在讲到苏轼和佛印和尚关系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亲密时,我讲了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泛舟江河之上,吟诗作对。苏东坡看见河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于是计上心来,想捉弄一下佛印。他用扇子指着正在啃骨头的狗,叫佛印看,脸上颇有得意之色。佛印一看,就知道苏东坡又想骂他了,于是就把手中那把苏东坡赠予他的题有东坡的诗的扇子丢进河里。苏东坡看见佛印如此举动,马上就心领神会,脸上原来的得意之色马上就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呢?原来他们这是打哑谜,苏东坡叫佛印看河边那条啃骨头的狗,其实是给佛印出了一条骂佛印的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进河里,不但回接了东坡的上联,还骂了回来:水流东坡诗(尸)。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对佛印的机智赞叹不已。
第二,教师也可就某个字讲讲故事,传授知识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举两得。如《核舟记》里有一句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是胡须的意思,多髯,那就是多胡须的意思,有些同学可能会问,那苏东坡不是邋里邋遢很丑啊?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留须发呢?这有两种可能:(1)受“孝”的思想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2)受审美观念影响,古人以须多为美,不像现在,帅哥大多是小白脸型的,古人把美男子称为美髯公,所以苏轼在当时就是一个大帅哥。我又讲到,胡须有时候作用很大,它可以明志,有时候甚至关乎性命。如三国时曹操的“割发代首”,以及“粉面何郎,顾影自怜”的故事,还特别提到了周总理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有学生发出“成也胡须,败也胡须”的感言,全班同学都哄笑起来。
《核舟记》本是一篇比较枯燥的文言文,通过穿插讲这些故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当然,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这些故事该什么时候讲,讲的时候是否契合文章语境,就需要教师注意把握好。

三、善用语言实践激趣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讲练习讲得多,但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达或创作实践的少。就拿作文训练来讲,很少有老师让学生进行文言文作文训练。其实,教师让学生用文言文写作文,学生觉得很新奇,很有新鲜感。刚开始,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在教《五柳先生传》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模仿《五柳先生传》的技法,用文言文做自我介绍,要求150字左右。学生写完交上来,批阅之后,效果竟比预期好得多,我再及时讲评,效果不错。学生对文言文也不再那么畏惧,而且对用文言文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信只要老师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激趣方式,学生是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能够学好文言文的。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