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激趣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24269 浏览:108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环节,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之一。但就当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相当一部分学生上阅读课时常感无奈,连阅读的基本功也不具备,与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更不用说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意蕴,通过作品陶冶性情了。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欠缺激趣的艺术,试想,一个语文老师,若只流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把自己对阅读教材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甚至照本宣科,那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地接受了。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以情导入,诱发兴趣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进入新课文,拉近学生与授课内容间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应注意课堂导入的方式,通过饱含感情、情真意切的一番话,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课堂导入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如果课堂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忽地“残废了双腿”,一个原本活蹦活跳的年轻人一下子丧失了行走的能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啊!美好的青春才开始不久,生命仿佛走到了尽头,这又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是活着还是死去?在一座名为“地坛”的废园里,一个坐在轮椅上、自感被命运抛弃的年轻人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着关于死的问题、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15年后,他终于将这份心灵档案公布于世,这就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为震撼心灵的散文《我与地坛》!”这样的导入,这样的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正确应对人生的苦难,从而唤醒自我的生命意识。
在执教《天净沙·秋思》一散曲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秋天,落叶缤纷,一遍萧条、冷落、衰败的景象,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情此景,你们是否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此时此刻又有谁能解读游子的心?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将为你作一个全方位的解读。这样的导入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快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阅读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好奇、爱恨等因素,寻找最佳突破口,进行精心的设计,把“情”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二、以疑入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以下的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引导疑。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设疑,那将是一潭死水。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阅读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归纳方法,提升能力的过程。当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学生这个加工与构建的过程,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于文本处生疑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向文本质疑,向作者质疑。例如,教小说《失街亭》时可以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质疑。课堂上笔者收集了来自学生提出的问题:(1)诸葛亮对马谡有诸多不放心,先帝曾说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何还派他去守街亭?(2)既然已派马谡守街亭,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如何派兵布阵,而交代王平呢?(3)当马谡决定在山上扎寨,而山中居民又来报告魏兵已到,危急之中,王平不该和马谡兵分两路,难道王平没有过错吗?这些大胆的质疑,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又如,教《项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煽情,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能鼓励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就“项链丢失之后,假如佛莱节夫人告诉罗瓦赛尔夫人那条项链是假的,故事的结局会怎样?”提示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学生可从中享受了思考的乐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2.在设疑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讲授《春》一文时,可摘抄文中的句子“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作赏析。分析道:此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春风以人的行为动作,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春天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季节,你热爱春天吗?接着让学生生发联想写一段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的话。这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纷纷举手要求作答。学生就在这样的设疑中感受着春天的美,沉浸在大自然美的享受中。
在教授苏轼的诗词《定风波》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苏轼虽遭遇人间拂逆事,但仍然泰然处之,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表达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你可曾遭受挫折?当时的你是如何对待的?先给他们时间思考、讨论,再指明学生发言。那一刻笔者发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激活,参与热情达到了空前高涨,他们讲述曾经的故事,赢得了阵阵的掌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深化了教学效果。
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其对愁情表达的特点:作者写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此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探究的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体现在课堂上的特殊的教学氛围和情调。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的,激发学习的热情。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虽不太规范、但正确甚至有创造性的见地“格式化”,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因为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家风格的差异性,不能紧靠教师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师生共同的合作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与他们展开充分的对话,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由原来的居高临下转向平地而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了,因为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们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体验到那久违了的成功喜悦,看到了学习语文的希望,内心充满了自信,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既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分析,肯定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成果,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正确答题。当中,鼓励性的评价非常重要,因为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见,只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才被激发。

2.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感悟作品的美

“情能移境,境能移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移情,触景生情,忘情其中,欲罢不能,其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观察、构想,描绘一幅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图画。接着借用教学媒体,配备音乐,把他们的作品一一投影出来,让他们从画面上、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感受小屋周围的美,然后分角色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在这可视、可听、可知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产生一种自己仿佛置身于绿树相拥、宁静幽雅的大自然中的感觉,在审美欣赏的境界中,情动意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厌弃喧嚣,淡泊名利,追求清新天地和自由时空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态度。
可见,根据课文的内容运用良好的教学设备可以为我们创设审美情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师只有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计,富于的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巧用联想和想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重新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无限的创源于: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意尽情地显露出来,阅读教学才会因生命活力的奔涌而精彩纷呈,质量和效率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