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浅谈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19529 浏览:851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可以感受汉文化的丰富底蕴,陶冶情操,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艺术品味,是学生加强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 教法 意境 想象
古诗词作为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具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精炼而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魅力无穷。初中课本入选的一首首古诗词,感情真挚,音韵优美,意境清新,含义深长。它们或忧国忧民,或惜时劝学,或讲求道德修养,或感悟人生哲理,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它对于向学生进行古文化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年代,学生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学生要想悟透其中深刻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的感情,也的确不易。这样,古诗词教学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步入诗词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王国,去赏析研读感受它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呢?我经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研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中学语文的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1. 注重情景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培植审美心境是教学诗词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在设计导语时,应侧重挖掘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尽快把学生带入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绪中。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江淹曾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的,人生自古多离别,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深深的期盼;“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朋友间的别离,忧伤中有一份浓浓的难舍与祝福……随言语之中展示离别片段,画面中悲凄的饯别情景,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中,提前进入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为进一步学习诗词创设了氛围。

2. 注重细心赏析,领会诗词意蕴

2.1 读中入情,读中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也曾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诵读很重要。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意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靠自己在读中给予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作者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方能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古诗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以读文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育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诵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诵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诗词每一个字的音调,把握正确的停顿和节奏,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情感介入,读出古诗词的语气和语势。于涟老师在《水面观》中说:“……
要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具有音乐美的古诗词更要读出诗词的语气和语势,如果读不出语气和语势,就不能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在诗词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或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如晏殊的《浣溪沙》应读出惆怅、无奈之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应读出豪壮、直率之情;杜甫的《春望》应读出沉痛、悲苦之情。这样调动了学生自身的感觉器官,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其对诗此内容等印象深刻多了,理解也容易了。

2.2 发掘意境,领悟意蕴。

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而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就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所说:“文章之妙,言之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含蓄的情感,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而诗词的主题常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所以诗词教学要注重意境的发掘。

2.1 通过音乐渲染气氛,烘托意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所以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意境。在教学《雁门太守行》时,我选用十面埋伏的曲子,饱含急征之感的乐曲将学生带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轻松进入到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而能把握诗意。

2.2 着眼于形象描写,体味意蕴。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而感情可以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而诗词十分注重形象描绘。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上。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整体把握意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蕴。如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教师可这样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由此引出全诗写了四个画面。第一个画面由三个“藤”“树”“乌鸦”意象组成,在意象前面分别冠以“枯、老、昏”字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事物均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三个情调上极其相似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使曲中渲染了悲伤萧瑟的氛围,给人以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小桥流水人家”为第二个画面:小桥是荒凉的;流淌在山间的小溪是清冷的;而远离喧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这是一幅荒凉而又寂寞的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为第三个画面:泥泞的道路,肃杀的秋风,写出了游子的落魄和精神不振,而瘦马之瘦,则是被病魔和至秋不归的乡情折磨而致;“夕阳西下”则为第四画面:写出黄昏日暮,游子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最后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突出主人公思乡而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就使全诗展现了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领悟诗中“思乡之愁情”的内涵就较容易了。 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在我们的古诗词中,隐藏着许多对联,在教学中,不应错过让学生能够吸收对联文化知识的时机,从学对对子开始,走近我国的对联文化。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等都是具有对联特色的古诗词,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又了解并丰富了另一种文化形式,真是其乐无穷。

4.2 民风民俗,别有情趣。

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非仅是吟诵,透过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风俗、习惯、人情等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让我们了解到山西村将近社日,村里人忙迎神赛会,人们衣着简朴在箫声中来往的农家风俗习惯。教学中也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我们的风俗习惯,从而了解春节文化以及王维在《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提到的重阳节因时光变迁的缘故现在还是敬老日等的节日文化。在教学古诗词时,探讨古代文人词句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古诗词的独特题材特点,还有助于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人雅士的心灵深处。

5. 注重艺术氛围,诱发诗性养成

学习古诗词,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算是真正学会,而将所学的古诗词言语不断渗透到学生的言语中,还常常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通过“作画附诗”、“快乐写文”、“迁移运用”等形式,诱发学生诗性养成。“腹有诗书气自华”,成功地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或化用、引用古人的名句,不但能够体现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且能够使自己的文章增加色彩,同时也更好地继承了祖国灿烂的文化。
总之,古诗词教学具有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灵活、科学地把握好方法,很好地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让学生因喜爱古诗词而去学习、运用它。
参考文献
高蕊.《论意境在中国文化诗学中的内涵》,2005.3.
邱美琼.《论意境理论对诗味说的充实与发展》,2004.7.
[3] 戴启玲.《入境.明理.悟神——借助想象教学古诗》江西教育,199

7.第11期.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