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感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6777 浏览:719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语感就是人们对文本的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人们在阅读时,如果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能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较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由于语感是人们凭借直觉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它有许多特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它的特性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具有以下特性。
首先,语感具有差异性。就是说,由于人们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学习基础等不同,导致其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于是对同一语言材料的感悟也就不一样。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语感的差异性。由于语感的这种特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用答案唯一来束缚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注重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含义是坏人假借别人的威风来欺压别人。在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时,有的学生却认为,狐狸在遇到强敌时,随机应变,保护了自己,这种举动也不错。
其次,语感又具有联系性。朱光潜教授指出:“语感是由上下文关联的感觉和音调节奏的感觉形成的。”人们在阅读语言材料时 ,只有在具体的语意情境中,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才能有所感悟,形成语感。如《少年闰土》中的“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如果不放在整篇文章中,不了解当时作者生活的环境,就很难感悟其中暗含的意思。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屏弃支离破碎的讲解,抛弃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分析,否则,只能使学生生搬硬套地记忆,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还具有直觉性。即人们在感知语言材料时,不是经过判断、推理、求证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来完成,而是凭借大脑的直觉来做出反映。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重视直觉的培养也是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因素。如有的同学背诵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接下去应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而这个同学却背成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你便会觉得下两句是《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了,把两首诗背串了。可见,人们的这种直觉,是定势和经验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人们长期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知、积累而形成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重视知识积累,形成语感

我们知道,良好的语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形成。因此,重视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渠道中获取。一是课本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中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二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三是指导学生背诵古代诗词名句,也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四是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如看电视、跟别人交流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断地增长知识,头脑中便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并且,这条知识链在继续加长,于是,语感也就越来越强了。所以说,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深刻,时间就会缩短,正确率高。相反,对一个文盲来说,他怎么也感悟不出一篇,哪怕一篇内容浅显的儿歌的内涵来。

二、加强课文诵读,体味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诵读在形成良好语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我想,这语文能力大概也包括语感吧。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多读多背以代替不必要的讲,学生通过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可以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课文内容自然也就感悟了。
如《西湖的绿》一课,是著名作家宗璞写的,内容比较深奥。教学时,教师与其烦琐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孤立地在书上找“绿”,画“绿”,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倒不如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西湖“绿”的气势,读出西湖“绿”的情味来,从整体上把握西湖“绿”的特点,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悟西湖绿得可爱,绿得潇洒。这样一来,学生喜爱西湖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引导课堂辩论,生成语感

良好语感的形成,“读”固然重要,但“听”和“说”同样是学生形成语感的有效方法。课堂辩论就是培养学生“听”和“说的一条重要途径。
“听”是大脑接受信息的过程,但比“读”更有一定难度,因为“读”书一遍不懂,可以再来一遍,而“听”话,就不可能再来一遍了。可见,“听”需要有敏锐的听觉,才能正确地感知对方的语言,理解对方语言表达的意思。“说”是学生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在“说”中,语句是否通顺,上下句之间是否衔接,语气的强弱等都反映在语感上,我们常说的口头表达能力强,实质上就是语言感受能力强罢了。
教学中,可以针对课文中的某些矛盾点,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口语交际”栏目,还可以创设某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在“听”和“说”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培养想像能力,创造语感

语感和想像力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语感强的人,其想像力必然就丰富,同样,想像力丰富了,必然促进了语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像练习,通过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感知文中的人,感受文中的事,以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对其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可引导学生凭借诗句的描写和大脑中已有的积累,想像出在茫茫的江面上,一只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只有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还有很多途径可走,有待我们再研究讨论。
(作者单位:550600贵州省惠水县城关一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