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视阙下转喻“昨天”、“今天”和“明天”生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33816 浏览:1495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研究,对其过去的研究及现在的研究状况分别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做了较为充分的述评,最后指出其研究趋势及发展空间。
【关键词】转喻 研究趋势
一、引语
对转喻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期,且亚里士多德将转喻作为隐喻的附属品。传统上汉语界一般将转喻称作借代。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事物较有的特点的属性来代指另一事物。真正的转喻研究热潮自上世纪十年代,距今三十年左右。Lakoff 的转喻理论推动了转喻研究的发展势头。认知语言学界不再把转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入手,对转喻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述评。

二、认知语言学视阙下转喻的“昨天”和“今天”

在认知语言学开始对转喻展开系统全面的阐释之前,转喻一直都被视作是一种修辞格,而且对其所进行的修辞性阐释过于简单化、单一化,说服力不够(陈新仁,2008:8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转喻研究,主要有转喻的本质、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转喻与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和语法转喻等5个方面(江晓红,2011)。而本文从过去研究史和当前的研究状况考虑,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来作简要述评。

(一)国外转喻研究的“昨天”

国外学者们对转喻的关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对转喻的本质及运作机制的研究;二转喻与隐喻之间的关系;三转喻的应用。而本文的重点将在第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到转喻(Lakoff &Johnson, 1980), 转喻并不被看作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但从90年始,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转喻研究(Goossens,1990; Croft,1993; Langacker, 1993; Fauconnier & Turner,1999)。
Lakoff 和Johnson 对转喻的本质的研究开启了先河。Lakoff &Johnson(1980:35)认为,转喻是个认知过程,它允许我们使用一个事物来指代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这个概念界定,扩大了转喻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的认知力量。Lakoff (1987)又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CM),转喻被描写成理想化认知的一种形式。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的知识域。这个概念明确了转喻与人们的认知、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Lakoff &Turner(1989)又把转喻看作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他们认为,认知语言学家在隐喻的论述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看法都适用于转喻:两者本质上都是概念的,二者都可以理解为映射的过程。概念映射一词正体现了人们认知与转喻的本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映射一词模糊而不易把握。
Langacker(1991)指出,转喻由相对凸显的原则提供理据,认知上凸显的实体被称为认知参考点。进而Langacker(1993)将转喻定义为“一种参考点现象,是一个实体通过参照点——目标的认知操作建立与另一实体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由参照点——目标的认知操作过程。
以理想化认知模式为基础,Radden & K ?觟vecses(1999)指出,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即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即本体提供心理路径的认知过程。有三个问题:一转喻会出现在有ICM的地方;二这一心理桥梁和来源域目标域连起来人们形成概念;三有一些概念实体可以更好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去。
认知语言学家Ruiz de Mendoza等人把转喻看成意义详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一个认知矩阵域(cognitive domain matrix)的拓展,要么包括一个认知矩阵域的缩减。 这个理论涉及认知域的源域与目标域,转喻总是建立在域和次域的关系上。

(二)国内转喻研究的“昨天”

国内研究转喻的专著主要有李忠勇(2004)的《语言学转喻的认知阐释》,这是一本较早地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转喻的专著。江晓红(2004)的《认知语用研究:词汇转喻的理解》与张辉、卢卫中的《认知转喻》等专著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国内转喻的研究。另外,杨诚虎(2011)的《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与(2011)的《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的研究》的出版也进一步丰富了转喻的研究成果。
我国第一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转喻的论文是沈家煊1999年发表在《当代语言学》上的“转指与转喻”。文中指出:“本文赞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 转喻也不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1999:4)。
另外,就转喻的本质和运作机制而言,国内很多学者研究起了开拓性作用。如沈家煊1999年发表在《当代语言学》上的“转指与转喻”。 大部分的是介绍西方认知语言学家的转喻理论或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原创性的理论不多。

(三)认知语言学视阙下转喻的“今天”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转喻当今依然是热门而又新兴的一门学科。胡方芳(2008)认为转喻研究是一个不断泛化的过程。而在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研究中,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界对转喻的定位则较为复杂,涉及的关键词也多,但很多都是存在意义上的重合;另外,涉及的理论模式也较多,如概念映射理论、参照点理论、认知域理论、心理通道理论等。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模式(李克,2012)。目前,学者们对转喻的定义还未达成统一,在牵涉转喻本质概念上如理想化认知模式、认知域的理解上还存在差别。尽管如此,在定位转喻时,“理想化认知模式或认知域”与“概念实体”是两个重要因素。

三、认知语言学视阙下转喻的“明天”

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转喻的发展。从转喻认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学者对国外转喻认知研究的评介和应用,对国内转喻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江晓红,2011)。转喻在句法学、跨文化语意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其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陈香兰(2005)指出目前转喻研究的各个层面有待深入,如转喻与语法的相互制约问题还有待深入展开;提出的理论也有待完善,如场境理论正在不断发展, ICMs中的语用因素如何发挥作用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她同时指出转喻与语法、转喻与意义推导、转喻与间接言语行为成为转喻目前的研究热点。
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确立区分转喻的域内映射和隐喻的跨域映射的标准。2.在转喻的称名方面去掉或至少减少一些术语上的混杂。

3.寻找可以导出丰富低层转喻的高层转喻。

四、结论
在认知语言学视阙下的转喻研究虽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但是也算是硕果累累,然而未来的道路更长。在认知语言学视阙下,本文指出转喻在句法学、跨文化语意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其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转喻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互动促进了对新的热点的研究,这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认知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Lakoff, 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教学,2011,3.
[3]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信晓倩(1986-),女,河北邢台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