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对策研究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有着不足及策略研究期刊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33575 浏览:1496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收稿日期:2013-06-22
作者简介:骆秋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副教授;林银,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硕士研究生;谢志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温州/325035)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项目“依托浙江小企业创业基地,培养创业型农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R30035)的成果之一。
摘 要:农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导致创业教育始终游离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之外,无法真正发挥其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功能。因此,克服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促进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的和谐对接,完善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对于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四大职能;创业型校园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也明确强调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创业型人才的贡献,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业教育。农类高职院校是培养现代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发展水平有限,致使大部分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无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应有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实际,完善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教育实效性,成为摆在农类高职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也成为当前缓解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旧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发展还很不充分,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体系,创业教育始终游离于高校四大职能之外,无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应有的功能。

(一) 在人才培养层面:观念认识固化陈旧,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1)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观念固化陈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目前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转变就业观念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必须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但是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刚刚兴起,虽然许多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创业教育认识片面化,对于创业教育观念的认识也多陈旧固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这种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视野过于狭隘。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仅仅以一些讲座或者竞赛开展创业教育,缺乏配套知识支撑,专业知识渗透和影响力较弱。有些院校仍然将就业率作为学校追求的首要目标,忽视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在整个校园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忽视了创新创业文化因子的培育等。
(2)农类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创业教育一经兴起就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创业走出就业难的困境。但是现实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较低,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更低,这与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很大关系。首先,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简单的设定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向固化。这种固化的人才培养必然导致创业教育边缘化。其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充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使得创业教育总是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农类高职院校只是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较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普及,开展的创业实践也只是限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尝试,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无法进行有机的联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落实,最终使得创业教育职能流于形式。再次,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未形成关于学校、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奖励政策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学生双方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 在科学研究层面:社会支持力度薄弱,创业教育研究力度不足

(1)社会对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差距很大,特别是对于高职农类院校投入偏少,仅有的资源大部分用于专业建设方面,对创业教育投入极少甚至没有专门的经费支出,创业教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育大都流于表面。另外,相关的创业优惠政策中对农类高职院校的关注明显偏弱,由此导致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不强,学生创业和学校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农类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2)农类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指出: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创业思想和学科体系,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甚清晰,从而扼杀了创业,阻碍了创业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农类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成分的复杂性,他们对农类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严重滞后,无法获取农村市场的最新讯息,发现农村的巨大潜在商机,致使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又失去了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客观把握,这直接导致农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效果不佳。

(三)在社会服务层面上:社会互动交流较少,创业教育服务社会力度不足

2010年,教育部、农业部根据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精神,共同推出六大举措加快农业院校服务“三农”步伐,提出了“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向基层延伸,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农类高职院校作为农类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培养农村经济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是其内在要求。但是当前在大部分农类高职院校中关起门来搞创业教育的比较多,能与社会接轨的比较少;为本校学生服务的比较多,为社会人员服务的比较少。虽然有些农类院校也在逐步增加创业教育对于社会的服务力度,特别是鼓励学生积极调查农村社会实际,开展支农兴农实践,但是总体而言,这些零星的尝试无法产生普遍的实际意义,这也导致创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力度严重不足,无法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的现实领域。

(四) 在文化传承层面:缺乏农类特色,“农”文化氛围缺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农类高职院校本身承载着传承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重任,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应该体现独具特色的地区“农”文化。但是现实的实践表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类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农类特色,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更体现在现实的实践上。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忽视了自身农学文化建设,学校“农”文化氛围缺乏,导致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特别是投身农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虽然他们也学习相关农学知识,但是他们学农不爱农,学农不能兴农。创业教育的主体对象始终是学生自身,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进展。但是就当前农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职业就业观念依然存在,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欠缺,对创业教育始终抱有犹豫观望的态度,学生兴趣不够浓厚,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学生的创业意识难以形成,创业能力难以发展,这也直接影响了学校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的进程。
二、农类高职院校完善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逐步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重视和关注,但是总体而言,创业教育在高校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中还未成为主旋律,仍游离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之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有必要针对农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相结合,培养创业型人才,促进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人才培养层面:加大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体系,水平比较高。相比之下,我国在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是围绕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3] 农类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具有自身特色。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特有的“农学”课程加入其中,针对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真正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主渠道,提升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其次,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创业课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师资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4]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创业指导教师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综合水平,既要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或体验,特别是农学创业经验或体验,能以现实的成功案例培养学生进行农学创业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并认同创业教育。再次,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对现实发展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估和预判,更无法激起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有效展开。最后,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业教育。农类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责任,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创业教育实效的最大化发挥。农类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明确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目标,在农类专业实行“平台教学、专业分流、方向定岗”人才培养模式,并将此人才培养模式与创业教育相融合。这些有益的探索实践丰富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科学研究层面:以农业科技创新为立足点,不断提升创业教育

农类高职院校以“农”为特色,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积极倡导“师研生创”,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创业,让学生“高质量”的创业,让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同时,实施“导师+项目+团队”举措,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2010学年批准70个“导师+项目+团队”项目,有5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孵化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农业小企业。同时,积极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是指以学生团队为单位,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农业基地为依托,以农户(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或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合作对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面向“三农”的创业型人才。通过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实现高校科学知识和农业科研成果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农村,从实验室走向农户、走向市场,真正实现“致富一人、带动一方”。
(三)在社会服务层面:践行“三农”社会服务,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