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我以培养目标看我国会计教育改善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11666 浏览:468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我国会计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因材施教、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会计课程群建设、构建基于素质模型的教育目标等角度对会计专业本科教育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保证会计专业理论研究后继有人,又能满足社会对具备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差异化
会计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其存在和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模糊化导向,导致会计类本科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在社会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其表现是,论理论水平不如研究生,论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一些学者武断地认为,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就业差异主要体现在未来发展的潜力上。就会计专业来讲,人的潜力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方面,但是管理水平大多源自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管理水平更多的是一种组织行为艺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以学历为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后期能力的提高对本科生、专科生是均等的。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对组织能力的把握不因学历差异而有所差异。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一、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分析

(一)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这是《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任务的规定。所谓“高级”,体现的是高等教育与其他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层次、程度差异,与初级、中级相对应。所谓“专门”,强调的是指向和程度。专门人才的提出,反映了工业社会对人的工具性需求。所谓“人才”,《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德才兼备的人”。“人”与“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如果“人”能劳动,“人才”则能创造性地劳动。以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体现其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专才”与“通才”的培养之争。以“专才”作为法律文本与实际操作的唯一选项,本质即是否定通才教育的合理成分,不但提高了社会组织及民众对本科教育的心理预期,而且容易导致大学所培养的人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角色转换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但是,这个目标到底是应用型的培养模式还是理论型模式,亦或是理论兼应用型,很难一概而论。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模糊的。

(二)以就业为目标

这种目标实际上是前述目标的表象。在计划经济阶段,高等教育的就业机制是“统招统分”,但在市场经济阶段,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统招统分,意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味着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自主择业实际上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具备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这种要求使得学生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就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离开社会需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有些研究性学科应该由国家适当予以调节,以满足理论进步的需要,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学术储备。而我们讨论的会计类本科教育,属于应用学科。如果应用学科不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个学科必然会被淘汰。
关注就业,就是关注社会需求,通过教育变革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理应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至于会计专业目前出现的就业困境,各高校和国家相关部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只有几所本专科院校有会计专业,而现在,几乎“无校不会计”。全国高校同质化严重,其结果就是脱离社会需求,导致高校“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顾右盼”的结果就是,本科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的缺陷也就出现在这种“左顾右盼”中。

(三)以研究为目标

这也属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表象。实践证明,完全以研究为目标的会计本科教育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作为一个学科,应该有一部分人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为该学科的理论创新埋头苦干。可以套用“二八法则”,即从事研究的学生不应超过20%,另外80%的学生应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不足20%的学生发展成为研究人员,这既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有利,更有利于80%的实践者的决策创新。所谓创新,实际上是由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产生的,如果只有实践人员,没有理论研究人员,那么对实践的总结就成为空话,不能形成理论。反过来,只有理论研究人员,那么理论研究就成了空洞的研究。大多数人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少数人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符合社会分工要求。
会计本科教育的理论化倾向实际上是对会计应用学的否定,更是脱离社会目标,必然导致课程死板,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笔者曾经调查过某大学的财会类、审计类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现每次考试大约有2/3学生的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下,另外1/3学生的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直接原因,但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与会计学科的枯燥是分不开的。我们注意到,读国外高校的财会类著作类似于读故事书,但是读国内高校的财会类书籍像是读法律条文。这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反差极大,学生的适应期拉长,导致学生还没有适应这种模式,一门功课就结束了。于是,学生没有打牢基础,而基础不牢又造成学习后面的课程困难,学生容易陷入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可以说,理论导向的会计本科教育很难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二、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改进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模式

差异化培养目标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趋势。从宏观范围来讲,不同的本科院校应该树立不同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比如,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财会类重点大学,其培养模式应该以培养理论性人才为主,推进会计类本科教育的理论化发展。但是,与这些重点大学相比,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为主。
从微观层面看,各个学校也要重视差异化培养模式,也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教育。这是对高考不足的弥补和调整,比如,某些适合走研究道路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偶然性而没有进入重点财经类高校,此类学生不能因为没有进入重点大学就放弃理论导向化目标。同时,对于能够静下心来的学生来讲,也适合以理论研究为培养目标。而对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人员,根本就没有从事理论研究的心思,如果非要将他们带入理论研究领域,培养效果很难达到理想。 因此,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且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强化责任意识培养

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类专业是一种责任认知专业。五四运动以后,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被打破,传统的道德被打破。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对刚引入的西方思想以及传统文化都给予了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没有形成新的文化认知。近百年来,几乎每30年清洗一次文化,使得人的责任感呈总体弱化态势。
责任感的培养,必然涉及对责任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从概念的内涵看,一般语境下的责任,通常包括二维指向。一是指法律或道德行为,二是指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承担。教育语境中的责任,往往更侧重于前者。从概念的外延看,责任可划分为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外部责任指对国家民族、社会组织、家庭、他人的责任,内部责任则强调的是自我约束与主动发展。
不管是外部责任还是内部责任,责任感的增强绝不是大学本科阶段所能够完成的。比如,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五四运动以前的学习就是一种以道德至上的教育模式,五四运动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倾向于经世之才的塑造,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教育倾向于政治思想挂帅,改革开放以后的高等教育又倾向于经世之才的塑造,也就是说倾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目标的方向性多变实际上是导致人们信仰混乱的因素之一,也是导致人们责任心降低的因素之一。加强责任心的培养要着眼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阶段的系统化教育改革。但需要强调的是,政治可以影响责任,但强调政治思想、忽视道德培养,对责任的构建仍然有限。基于此,笔者还想强调课程设置的体系建设。

(三)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群”的开发

国内的会计本科专业课程基本上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内部审计学、内部控制学等,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类课程基本处于核心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把财务会计类课程放在核心地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从应用的需求来看,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决策分析类课程、商业情景模拟类课程的投入,以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是责任经济。当然,责任的培养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永远不可断层的连续培养过程。由于小学、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塑造初级阶段,应该注重于道德文化教育,所以课程设置应该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塑造的中后期,应该赋予一定的政治课程予以引导;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阶段,也进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阶段,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应该辅以法律约束,故本科教育要注意法律的教育。对于审计、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而言,尤其重视经济法的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审计专业的课程分门别类,组成不同的课程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技能课程群和人文社科课程群把课程分类,具体如表1。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当然,表中所列的课程不一定都要开设,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但是总体来说需满足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四)构建基于素质模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体系

素质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潘塞博士在1993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冰山模型”的观点。他认为,素质存在于五个领域: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点、动机。冰山水面以上的知识与技能很难解释一个人的成功,而冰山水面以下潜在的部分,即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点与动机等,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此,构建以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就必须从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点、动机等角度切入,改变传统的以“专才教育”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在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恰当对自己职业生涯定位,形成良好自我认知,培育正直、诚实、责任心强、谨慎的精神品质,重视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田志刚.澳大利亚会计本科教育分析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9,(2).
赵红梅,王军,余兴光.社会需求导向的会计本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J].财会通讯,2009,(3).
[3]殷丽丽,孔楠.IAEP项目对我国审计高等教育的启示[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4).
[4]李栋辉.我国高校审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及改进[J].时代教育,2011,(6).
责编:思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