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执业高等建筑教育学生执业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21573 浏览:953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高等建筑教育在传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并以此目标形成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模式。文章提出了以小组合作模式、角色互动模式和模拟竞标模式为内容的全新教育模式,旨在强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和项目演说三种执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建筑教育;培养模式;执业能力;人才培养
10052909(2013)04002003

一、高等建筑教育学生执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和要素

建筑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建筑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筑师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始终强调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对设计实践的操作能力,却忽视了学生职场应用技能的培养。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内容的多样,设计方式的转变,评价体制的参与,建筑设计行业对建筑师的专业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以及项目演说能力成为当今建筑师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

(一) 团队合作能力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建筑设计所涉及的项目内容变得复杂多样,设计任务已不再是个人就可以承担了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团队性质的分工协作。这种协作既包括与建筑相关专业的衔接配合,还包括与设计委托方及施工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建筑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应成为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培养重点。

(二)交流沟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业的繁荣,建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变得更加广阔。除了进入设计院继续从事建筑设计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甲方建筑师方面的工作。目前建筑师不再仅仅与图纸为伴,而是更多地参与到项目的管理、操控环节中。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落实和实施设计方案,因此,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无疑已成为建筑专业学生执业能力培养的又一方向。

(三)项目演说能力

建筑师在从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投标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竞
标环节考察的就是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建筑师的项目演说能力。一场精彩的项目演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设计方案的进一步诠释,清晰条理和逻辑缜密的项目演说可以加深评委对设计思路和方案构想的了解,凸现方案的亮点和优势。整个竞标环节不仅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展示和推销,也是建筑师个人职业风貌的一种体现和彰显。因此,项目演说能力的培养对建筑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执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

建筑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建筑设计行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建筑教育要与时代同步,以行业发展对人才执业能力的要求为标准,在高等建筑教育中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执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一)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模式

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设计院、事务所工作,面对的都是团队性质的工作模式: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共同参与一个项目,每个人仅在其中负责一部分的工作。个人的智慧与才华固然重要,但只有将其融入集体中才能创造出具有实效性的设计成果。但目前普遍的现象是:初到设计岗位的毕业生往往不会合作,在团队中找不到发挥自我能力的途径,甚至某些学生对这种工作模式很抵触。对此,高校建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反思,高校的专业教育始终在强调个性、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从个人长远的职业规划来看,这种培养是不够全面的。应围绕着重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加以改进。
将某些建筑类设计课程的设计题目难度加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去完成课程作业。无论是前期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还是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创意和构思,以及最后的方案落实、成果表达等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推选组长,由组长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分工,其他组员不仅要积极配合,更有义务对小组内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每个成员在设计课程中都要建立自己的工作日志,内容包括工作任务、工作时长、工作结果以及工作体会等。课程作业的评分标准也不再针对个人,而是以一个小组为考核对象。每个小组只有一个作品,一个分数,小组的成绩即是组内每一个成员的成绩。作业效果好,每个成员都有高分成绩;效果不好,成员个人做得再多再好也没有意义。这种评分标准无形中发挥了组内监督的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强化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小组合作模式”不仅将工作任务分工,工作压力分散,同时也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与团队间的交流互动与协同合作。正如建筑行业的实际工作一样,任何一个项目,一个投标都是集体创作的过程,都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过程。项目或者投标的成功与否,在于个人,更在于集体。这一教学模式,正是着眼于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职场适应性的专业素养。

(二) 交流沟通能力培养——角色互动模式

高校建筑教育设计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这样的弊端: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有的是从资料上参照而来的,有的或许来自实际项目,但都避免不了“假题假作”或者“真题假作”的现象。现实中的设计活动多数是由业主和建筑师共同参与的,设计成果也是双方沟通和协作后的产物。也就是说,业主对建筑师的设计方向是有限制的。实际教学中的任务书仅仅交待了地理现状、功能使用、建筑风格等较为宽泛的设计要求,而忽略了业主对项目的控制因素。因而,设计要求不全面,设计目标不具体,导致学生作业虽不乏手法、构思的大胆,但常常表现得缺乏逻辑。这种非理性的创作态度对学生未来的职场实践将带来很大的危害。有鉴于此,在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互动模式。具体做法是,设计课程的题目不仅来源于实际项目,而且由学生模拟现实中的业主与建筑师之间的角色关系。每个学生不再仅仅是自己方案的设计者,而且还被赋予业主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条式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在双重身份中换位思考,积极参与交流沟通,进而产生“角色互动”。作为建筑师如何与业主沟通,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业主的实际要求,对业主不够专业的强硬要求又该如何说服并使其理解和接受。作为业主,又要通过怎样的交流和沟通来协助建筑师推动项目的进行,使方案成果更加贴近预期的效果[3]。由于每份作业都有了直接的使用者,设计要求也更加细致和富有针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设计行为,避免作业成果演变为学生个人意愿的空想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生对复杂建筑类型设计的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十分有限,无论是建筑师还是业主的角色都是学生难以驾驭的,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别墅、住宅等体量较小、功能相对单一的建筑设计课程。 角色互动模式能引发学生不同立场的认知和思考以及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建筑设计的逻辑性,摆脱自我创作的随意性。同时,这种“角色互动”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超前的职场演练。只有建筑师与业主之间建立顺畅的联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项目;只有具备了这种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建筑师才能创作出更加人性化的作品,这也是在建筑学本科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

(三)项目演说能力培养——模拟竞标模式

在本科建筑教育中,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设计原理和制图技巧,设计课程可以从多角度拓展学生多种职业要求的应用性技能。受英美CRIT 评图模式的启发,在设计课程中实行了一种更为适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模拟竞标模式”[4]。这一模式是将课程作业的评图环节公开化,并将其模拟成竞标现场,整个流程也尽量与实际竞标的程序一致。学生要将自己的方案作为竞标的项目进行展示和演说,其他同学和教师作为评委在旁评审。方案演说的内容要全面、完整,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设计理念、设计成果等。可使用多种手法辅助演示,例如3D立体展示、电子动画解说等。针对学生人数和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同且较为充裕的演说时间。一个学生演说结束后,由评委提问,学生作为设计者要对评委的各种疑问做出解释和说明。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效果以及现场演说的表现综合地作出评价。
“模拟竞标模式”大大颠覆了传统的评图模式。以往学生接触不到教师的评图过程,仅仅知道自己的成绩。而学生更期望通过教师的评图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作品,进而达到自我完善提高的目的。这种公开化的评图模式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学生对方案的演说不仅加强了对设计理念的提炼,而且能主动发现方案中有待改进之处。这种竞标现场的模拟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近乎真实的职场演练,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说明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项目演说的执业技能,帮助学生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去迎接激烈的行业竞争与挑战。
三、结语
高等建筑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职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角色互动模式和模拟竞标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项目演说能力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对工程实践的操控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的应用型建筑专业人才。实践证明,这一探索和改革是可取的,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曹亮功.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5(2):76.
于辉,张宇.建筑学本科教育——培养建筑师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重要阶段[J]. 中外建筑,2009(1):91.
[3]宋媛媛.公众参与设计的心理学阐释[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3):55.
[4]张华立,易彰.基于英国前沿建筑教育理念的建筑教育改革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9):19.
Occup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BAO Kunpeng, JIANG Xiaoyu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P. R. 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career planning of architectural studen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th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try a system of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applied professionals meanwhile it continue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For the existing teaching system of the design course,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new teaching mode which includes group cooperation mode, role interaction mode and analog bidding mode so that vocation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could be promot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raining mode; occupational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