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浅析初中数学课教学导入法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18998 浏览:837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也是从课外到课内、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成功的课堂教学就要求有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要设置悬念

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 而设置悬念,就能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产生求知欲,进入学习状态.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初中生的兴趣特点是对具体生动的事物兴趣最浓,而数学知识的兴趣也首先表现在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上.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可采用布疑阵,设矛盾等方法,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问题情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和引发思考的作用. 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教学内容、数学结论在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自然生成,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建立平等合作与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从而可发展学生外在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温故而知新

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旧知”与将学的“新知”相互沟通,铺平“道路”,架起“桥梁”,从“温故”出发,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探新,在“新旧”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探究规律. 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学期“分解因式”这一章第三节的应用公式法时(八年级数学·下册·54页·北师大版2007年11月第五版),先复习上学年学过的平方差公式(七年级数学·下册·35页·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因式分解. 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得到新知识,从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快乐感.

三、游戏导入

好奇是探究的起点,新课导入若能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游戏,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和探究的兴趣. 譬如在新授苏教版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来进行导入. 具体引入如下:(上课前教师预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多媒体演示游戏,游戏规则:给定1~100这100个自然数. 计算机随机给出其中一个数字,通过操作键盘,让学生去猜这个数. 对于学生每次猜测的结果,计算机的提示是“对了”、“大了”或“小了”.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声声“大了”或“小了”,再加上多媒体画面,学生很兴奋,立即进入状态,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教师根据情况再适时抛出问题:“请问:你们在10次内一定能猜出这个数吗?”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经过试验、探究和分析得出只要利用“对半猜”的二分法思想就能猜出,进而引出了新课.

四、导入的原则

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 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同时,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 因为,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入要叩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要有艺术,有趣味,通过充满情趣的导入,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啰嗦不止. 最好能用寥寥数语,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导入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摄取知识营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总之,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